(三)对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当代青年具有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对青年进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当代青年的特点。
当代青年,善于接受新知识,面对开放的国内外环境,信息量大,思想十分活跃;他们求实意识强烈,经历了对“假大空”式的教育的批判,求实意识使他们厌恶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他们参与意识很强,不习惯被人牵着鼻子走;他们善于创新,不拘于过去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因此,当代青年展现了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青年阅历较浅,思想还不成熟,也出现了一些思想方法上的偏颇。他们逆反心理较重,对一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抵触反应;他们习惯于横向比较问题,不善于纵向比较问题,历史观念较为薄弱;他们有的过分追求实惠、实用,忽略了理想、理性思考;由于生活消费的起点较高,又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他们缺乏劳动锻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而且针对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总结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方法。
1、防止失误,贵在一贯。
早在 1980 年 3 月,邓小平同志就赞扬清华大学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①并提出,这个经验值得全国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不久,就写入了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1982 年 9 月);又写入了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1982 年 12 月),成为党规党法、国家大法的重要内容。
1985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了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① 1986 年 9 月 28 日,邓小平同志提出,“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②面对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邓小平同志 1987 年 3 月提出反自由化要 50 年或 70 年。他说:“四个现代化,我们要搞五十至七十年。在这五十至七十年内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③
1989 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使邓小平同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长期地、一贯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决不能忽冷忽热,时断时续。这是一个沉重的教训。邓小平同志是这样重申教育的一贯性原则的:“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囚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这次事件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四个坚持的对立。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90 页。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3 页、第 181—182 页。
③
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④
在上述一段简短的话中,邓小平同志用了三次“一贯性”这个概念,来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贵在一贯。一贯则成功,有效;不一贯则失误。这个教训的确不应该重演了。
2、用近现代历史教育青年。对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还必须注意辅之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又一条方法原则。
1987 年初“大学生闹事”之后,邓小平同志深有所思。他回忆起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脉络:“中国从鸦片战争起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在日本侵华期间还多了个殖民地社会,并且形成和发展了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 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 我们要用这些教育青年,教育人民。”①其实,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教育青年,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一贯强调的一个教育原则。
早在 1979 年 3 月他第一次正式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时,他就提出了用近现代史教育青年的问题。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①他还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方面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②邓小平同志在 1980 年 1 月 16 日中央召集的干部会上,讲到坚持共产党
的领导时,又一次采用了历史的方法。他说:“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道路。中国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吗?不可能的。”③
邓小平同志针对青年人不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强调青年人应懂得这一段历史。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青年缺乏了解。”④
1981 年 3 月 26 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历史决议》起草小组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再次强调青年人要学习历史。他指出:“也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08 页、第 30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05—206 页。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66—167 页。
③
④ 同上书,第 266—267 页,第 299 页。
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⑤1987 年 1 月, 他又提出:“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的号召,⑥
3、不能丧失思想舆论阵地
在现代社会,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体的思想舆论阵地,对青年的思想状况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搞好对青年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决不能丧失思想舆论阵地。
1980 年 1 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①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舆论阵地的一般要求。
同年,邓小平同志针对非法刊物的印制问题,严肃地指出:“有些秘密刊物印得那么漂亮,哪儿来的纸?哪个印刷厂印的?⋯⋯印这些东西的印刷厂里边有没有共产党员?支持那些人活动的有一些就是共产党员,甚至于还是不小的干部。对这些党员要讲清楚,他们的立场是非常错误、非常危险的, 如果不立即彻底改正,就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处分。”②
1986 年 12 月 30 日,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国内局势,对思想战线上丧失阵地的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是软弱的,丧失了阵地,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个放任的态度,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狂得很。⋯⋯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讲。”③不久,1987 年 2 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发展中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理论、思想、文化领域。”④
在 1989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了不能放弃舆论阵地的问题。他指出:我们要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对文艺战线再加以整顿,整顿书刊市场照现在的部署坚持下去,会变的。”⑤
对西方文化领域的东西。不加分析和批判地一窝蜂地引进、崇拜,邓小平同志颇有看法。他指出“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
①
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种情况,值得人们深思。4、最根本的是用事实教育青年。
思想教育有两种,一是教育者的教育;二是现实的教育。在许多情况下, 现实的教育才是最有力的教育。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十分重
⑤
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04 页、第 3 卷,第 198 页。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55 页、第 254 页。
③
④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44 页。
视用事实对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而且,他认为,事实的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教育。
1980 年 1 月,面对青年中有人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指出,“这种思想一定要大力纠正。”②怎么纠正呢?邓小平同志讲了历史的教育,但接着他便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③
1985 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问题,说:“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①
邓小平同志在 1992 年视察南方讲话中总结了这一教育方法。他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②
只要坚持不懈对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转化为青年人的自觉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②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50 页、251 页。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1 页、第 3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