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心培育青年的道德品质

青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他提出的对一代新人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中,“有道德”这一条所承载的内容是最为丰富的,它把“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都包括了,与“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相互渗透。邓小平同志对培育青年道德品质的战略意义、方针、原则、内容、方法都有丰富的论述。而且,他的这些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进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展开着不同的方面,强调了不同的重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动发展的活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三者一致,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是贯穿其中的红线。

(一)社会风气与青年道德风尚相互景

邓小平同志提出任何一个思想或理论观点,都是紧密结合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针对实践工作中某种问题或倾向,为着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他常常是在谈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时,把话题引到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上面。这既表现了邓小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高屋建领、统帅全局的宏大气势,也反映了他着眼于未来、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的殷切之情。青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我们在阅读《邓小平文选》的时候,眼前仿佛再现了改革开放 15 年来艰辛开拓、搏击风云的艰难跋涉历程, 聆听到他一次又一次语重心长的教诲和叮咛。

邓小平重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贯的,井非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如此。但与五六十年代有所不同的是,自 70 年代未以来,他多次指出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与社会风气的关系,并且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巩固政权、保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的树立,要从学校抓起。

1977 年 8 月,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还不到一年,正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时候,邓小平就提出了肃清“四人帮”流毒、改善社会风气的任务。他说,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整个社会的风气、秩序和纪律是好的。后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风气不好了。要数罪状,把一些青少年带坏,是“四人帮”的一条很大的罪状。我们现在要把风气扭转过来。半年之后,他又指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了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 腐蚀了社会风气。“四人帮”在口头上政治喊得响,实际上搞的是反革命、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是用剥削阶级最腐朽最反动的思想来毒害青少年,制造“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彻底清除‘四人帮’所造成的这种恶果,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极其严重的政治任务”。①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风气与青少年的道德风尚是互相影响的,他回顾文革前的情形说,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风气是健康的。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怀抱崇高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捍卫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处处表现出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青少年的这种风气和整个社会的风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受到全国人民和各国人士的赞许”,“学校风

气的革命化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命化”②。但是“文革”这十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希望通过学校培养一代新人来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他说,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些人有些坏的风气。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要把被林彪、“四人帮” 搞坏了的风气扭转过来,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好的风气,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后来他又用更为明确、肯定的语气,指出了学校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③

在学校良好风气的培养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教师有责任把这些好风气带起来”,对于学生中表现大坏又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要多做些转化工作,运用各种方式,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学校能不能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用学校风气的革命化来促进社会风气革命化观点的同时指出,端正党风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关键。他说,“要树立好的风气。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①。因此,学校风气的好坏也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风气、特别是党风的状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邓小平同志依然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要从小学生甚至幼儿抓起。因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树立好的风气,根本在于培养素质好、品德高内青少年;而要培养这样的青少年,就要狠抓教育,同时也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心。他说:“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 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②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走出校门后会成为各行各业的接班人。邓小平同志要求,必须把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在招生和招工时进行择优录取,形成竞争机制,这一措施对青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而且,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经邓小平同志的坚持和发展,不仅对学校教育,而且对全民的教育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2、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78 年 12 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和全会以前的中央卫作会议,肯定了党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以来所进行的巨大工作,认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就全国范围来说已经可以胜利结束,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在这样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邓小平再次提出了促进社会风气进步,搞好党风的问题。他敏锐地注意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0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54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05—106 页。

到,这时候的社会风气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改善社会风气和党风,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尽管他们的流毒在某些范围内还不能低估),而是为了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相适应。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具有决定的意义。

当时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引发了邓小平的思考,并由此不断地深化了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这对于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必要的,对于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邓小平对这种行为,首先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指出这是非常可耻的;其次仍然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原则,提出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

在改革开放初期,少数青年中这种不良倾向才刚刚露出端倪,邓小平同志及时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醒各方面要认真注意。他预见到,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①。他指出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一部分青年中出现的“崇洋媚外”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国外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作风、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随着打开国门,国际交往的增多,在我们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涌人,其中夹杂了一些腐朽的东西。通过不同的渠道, 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影视、书刊等,败坏了我们社会的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布,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各级组织都要严肃地注意这个问题,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予以查禁、销毁,坚决不允许继续流入”。②后来,这股“黄潮”,不仅有从国外流入的,也有本地土产的。对青少年的毒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极为严重。“扫黄”已成为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长期地坚持抓下去。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开展。放开、搞活,既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遇,也是对道德意志薄弱、法制观念淡漠的人的考验。如何在经济生活日益活跃的条件下,树立起牢固的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青年道德品质培养的又一个新课题。邓小平同志从法律和道德意识两个方面指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他指出,“在国内经济工作中, 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而进行各种违法活动的个人、小集团甚至企业、单位,也有所增加。对于这种反社会主义的违法活动和犯罪分子,也必须严重警惕,坚决斗争”。①在经济活动中消灭违法和犯罪, 知法,懂法,守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36—33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3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38 页。

比单纯从行为上去规范、约束更重要。而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就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一切向钱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而不是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他指出要批判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思想,特别是“一切向钱看”这个时髦的口号。

当代青年成长的思想文化背景,一直是比较复杂的。十年内乱的消极后果和历史遗留的种种困难,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复杂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各种反映,包括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对于涉世未深、对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国情知之甚少的青年人,思想上的迷恫和困惑就更为深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思想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表演、讲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大多数人正是在不同程度上这样做的。但是,一些人却同时代和人民对他们的要求背道而驰。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社会上的种种消极现象、歪风邪气、犯罪行为,以及一些人反社会主义的敌对活动,它们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不能都归咎于思想战线的混乱。但是,确实不能低估思想战线混乱造成的影响⋯⋯一些同志应当看看他们的错误言论、有害作品、低级表演,在人民、在青年中间产生了什么影响、什么后果嘛。确实,这些对青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一些青年在人生目的、成才途径、价值观念乃至婚姻家庭等方面,出现了个人至上、自我中心、极端利己、拜金主义等倾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从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克服思想战线软弱涣散的状态。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①。继续坚定地全面地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包括正确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要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这已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任务。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各级党组织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正是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任务、措施、步骤,在实践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加上当时整党工作的全面展开,思想战线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扭转,这就为青年的道德成长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外部条件。

3、整顿风气才能保证“四化”建设顺利进行。

经过几年的奋斗,到 1985 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这年的讲话中,多次高兴地说到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在大好的形势下,他说:“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45 页。

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①。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强调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坚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我们要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式的或台湾式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目标,其实也包含了许多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例如,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共同富裕不是搞两极分化。对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可以提倡他们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帮助还没有富起来的人。这种事不要搞摊派,但是应该鼓励。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这就是一种道德新风尚。他还提到,有一些现象,如“一切向钱看”, 有的单位,化大公为小私,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了,为小团体甚至个人谋私利;还有一些人,在经济改革中专搞歪门邪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还有其他的种种不正之风,群众很不满意。这些风气,说到底是缺乏理想和不守纪律的表现,但也反映出槁这些不正之风的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其道德意识和水平的低下。这种情形的存在,不仅败坏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搞坏了党群关系,而且还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扩大和激化矛盾,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

在 1982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提出过要抓紧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争取 5 年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到 1986 年初,时间过去了三年四个月,邓小平同志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他赞成、支持书记处抓这项工作,这件事必须狠狠地、一天不放松地抓,书记处抓整顿风气抓得好,建议狠抓两年,必然大见成效。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抓好了,就可以真正促进改革和建设”①现在党中央的路线政策都好,改革和开放的方针必须坚持。但是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中的漏洞也不少。邓小平同志感到,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不行。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他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②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时候所指的社会风气问题,其性质当然不仅仅是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甚至也不止于纪律的范畴,其中有很多属于违法犯罪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区别情况,该运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就运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运用法律惩处,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对于广大的群众和青少年来讲,主要还是受教育的问题。所以,邓小平同志指示,在整顿风气中,一定要抓住典型,运用典型扩大教育的影响和效果。他还要求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查办部门。总之,整顿风气,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抓紧实干,不能手软。

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邓小平说,就是这样下决心抓,也要奋斗至少十年,才能恢复到 50 年代最好时期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假如任由腐败之风滋生、蔓延甚至泛滥成灾,必然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5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54 页。

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干扰改革和开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时代风雨的磨而和冲刷下,日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至今仍值得人们深入领会。

1992 年春,邓小平在南巡中多次发表讲话,指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在看准了的基础上,大量地试验,大胆地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总是要隔几年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目前来讲,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所以,千万不可错过促使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大好时机。邓小平的这些讲话,擂响了催人前进的战鼓, 对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讲话中,邓小平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经济的加快发展。他对于事物的把握充满了辩证法,比如经济发展的突进、飞跃与稳定、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改革开放与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等,总是互相联系的。他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强调不同的重点,而从不偏废另一个方面。在这次南巡中,在强调经济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同时,他又重申了“两手抓”的思想, 而且指示两手都要硬,尤其是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给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吸鸦片烟、吃白面,这样的事世界上谁能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过去能够,今天就更有能力做到。不仅要扫除这些丑恶的东西,而且要反对腐败,搞好廉政建设。邓小平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亚洲“四小龙”在 70 年代的经济起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称为“奇迹”,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国外有的学者称之为标志着“东亚工业文明的崛起”,认为儒家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 “四小龙”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功于某种文化因素。“文化决定论”不是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但是,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比较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发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解决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问题,从而使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制度秩序都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个经验却是值得借鉴的。邓小平同志就提到了其中的新加坡。他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②。教育与管理并重,才能建立良好的秩序和风气。其实,在东亚各国,如何克服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道德沦丧”的现象,依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政府和理论界。而邓小平同志对此表示了充分的自信心。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培养出具有高尚的理想、严明的纪律、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良好道德的一代新人,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