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显示出其威力, 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间的竞争已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现代化的进程呼唤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面对 21 世纪高科技发展的挑战和我国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现状,邓小平同志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大声疾呼要大力培养我国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一次发生在16 世纪中期至 17 世纪后期,另一次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进入本世纪 40、

50 年代,又爆发了世界范围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此次科学技术革命与以往相比具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并对世界范围利学技术的发展趋向及影响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 1978 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就对新科学技术革命作出了精辟的概括。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 30 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①

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概括是相当精辟的,它既指出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同时也指出了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观点。 1988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谈到: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①其实,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由来已久的,在此之前,邓小平同志就曾经在不同的场合阐述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早在1977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②1977 年 8 月又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③1978 年 3 月,邓小平同志又重新强调了上述思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④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8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5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0、48、86—87 页。

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一贯的,它既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巨大推动力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无疑是对邓小平同志这一观点的最好论证。

  1.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发生于本世纪 40、50 年代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但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

  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此次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它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新科学技术革命的缩影。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又可以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等众多子技术群。目前,信息技术是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技术群,它已深深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兴衰将对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它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以及生物体的某些成分或特殊机能为生产服务,为人类造福。生物技术大体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四个方面。人们认为,下一个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主导技术群。其有待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将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及困扰全球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1. 新材料技术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现代新技术的兴起是以新材料作为支柱的,有的甚至是以新材料的出现作为先导的。新材料可以大致一分为信息材料、能源材料以及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三大类。许多人认为,新材料是新技术的基础,是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

  1. 新能源技术

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机结束了廉价石油的历史,使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受到空前重视。相应地,太阳能、生物能、核聚变等新能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还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如太阳能的利用就需要有较高效率的储能材料。此外,在新能源技术中尤以核能技术发展最为迅速,核聚变技术将在能源的开发上带来大的突破。

  1. 航天技术

自 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航天技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目前,宇宙探索的规模越来越大, 范围也已不限于近地空间,已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发射了飞行器或宇宙探测器,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航天技术已达到了实用阶段,除应用于军事目的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通信、天气预报、地质勘探、导航、收集经济技术资料等等,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1. 海洋开发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宝库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因此,在多种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一门新的产业,即海洋开发。目前,世界各国已成立了几十个专门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范围从海空、水面直到海底,内容涉及到海洋水文、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等许多领域。海洋调查工具也越来越多,能对海底几千米乃至万米

以下的海底进行探测。

3、新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

与前两次科学技术革命相比,此次科学技术革命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这次革命不是在一个领域出现单一的新技术,而是在好几个领域都出现了新技术。比如 18 世纪,世界上出现纺织机,后来又出现蒸汽机,以后又出现电力,再后又出现核能。这些先后出现的新技术,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它们出现时多是单一的。而此次新技术的出现是一群一群的,采取群体的形式,一下子就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产业,因而可以称之为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

其次,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非常之快。以往每一种重要的新技术的出现,要间隔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这次是新技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间隔时期很短。如 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7 年出现了第一批半导体晶体管,1957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 年出现了集成电路,1960 年激光诞生,1973 年实现了遗传基因的剪接和组合。而且每种新技术新产业诞生之后仍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如计算机技术 40 年里已更换了 4 代产品,性能提高了一百倍,而价格却降为原来的万分之一。

再次,这些新技术、新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如美国的“硅谷” 就聚集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美国 11 家大公司都在这里没有实验室和工厂,斯但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有大批教学人员、科研人员集中在这里的实验机构里。学校的科研人员、工厂的科研人员和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这个地方的工程技术人员比那些从事具体生产活动的人要多得多。有关研究表明,在高技术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才, 其比例一般都在 10%以上。

最后,这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例如,原子能的利用引起了动力革命。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比木材、煤碳、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大百万倍,原子核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工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生产效率成百倍的增长,而且开辟了使用机器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新时代。

4、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此次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引起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以外,有关专家指出,它亦引起了企业规模的变化、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变化、人类劳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尤以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格外引人注目。

据统计,美国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新科学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为:1948—1953 年为 52.8%;1953—1964 年为 44.6%;1964—1969

年为 71.9%。美国的国民收入在 1948—1969 年问平均每年增长 3. 85%, 其中教育和知识进展的贡献为 56·2%。在欧洲,这个比例还要高些。例如, 1950—1962 年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挪威约为 70%,意大利约为

72%,法国约为 75%。另据统计,在美国农业发展中,1939—1972 年用于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工作消耗支出的回收率为 1:4。这一切都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不但在象美国、德国和日本

这样的发达国家中是如此,而且在亚洲“四小龙”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韩国,1962 年国内生产总值 23 亿美元,人均 87 美元;1987 年达到 459.8

亿美元,人均 1330 美元;1985 年达到 861.8 亿美元,人均超过 2000 美元;

1990 年达到 2972 亿美元,人均超过 4000 美元。韩国经济发展最初是建立劳

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从 70 年代开始转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其经济增长率 1960—1970 年为 8·6%;1970—1979 年为10.3%,创造了第一次汉江奇迹。进入 80 年代,韩国采取了“技术立国”的战略,有计划地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韦斯特法尔就曾指出,韩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不是由于工资低,而是由于技术活力。”①

新加坡 1965 年独立时,国内生产总值 9.7 亿美元,人均 350 美元;1989

年 283.6 亿美元,人均超过 1 万美元;1990 年 345 亿美元,人均 11575 美元。

从 1965 年到 1984 年 20 年问年均增长率为 10%,新加坡的经济高速发展也

是有赖于科学技术。从 70 年代未到 80 年代初,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调整, 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构成为主的工业结构向新兴工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把发展新兴工业作为重点。

香港,1950 年,生产总值只有 15 亿港元左右,人均 650 港元;到 1976

年,生产总值达到 519. 73 亿港元,人均 11686 港元;至 1986 年,生产总

值达 2894.7 亿港元,人均合美元 6700 元。香港的经济发展,也是与其产业

结构的升级有很大关系。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工业进入了资本技术密集

型阶段,进入 80 年代又进行再升级。一方面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广泛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加以改造。

台湾的情况与上述国家及地区相似。从 1952 年到 1987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8.74%,其中有 14 个年头超过 10%。 1991 年国民生产毛额 1801 亿美元,人均 8813 美元。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是源于其对科学

技术的重视。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就致力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建立起了“新竹科学园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① 见主羽主编:《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研究》,第 207 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