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拔青年人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条选拔干部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依靠这条原则,我党培养、选用了大批各级各类干部, 保证了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建设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坚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特别是选拔青年干部。这是邓小平同志选才思想的核心。 1980 年 8 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赞成陈云同志的意见“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③1987 年 6 月 12 日他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强调,在执行领导班子年轻化方针时,“也不是只讲年龄这一条,还要德才兼备”。④1992 年春的南巡讲话中,在提到抓紧培养年轻人时再次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⑤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和重点。在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来,邓小平同志不断赋与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要求和内涵。

  1. 又红又专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直接体现

又红又专,是我党在 50 年代倡导的对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要求,在 60 年代逐渐演化成培养接班人的通用标准。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红与专也失去了本来面貌。50 年代末,我国知识界出现过片面理解红与专的关系,批所谓的“白专道路”、“拔白旗”、“反右倾”的错误作法,伤害了不少埋头业务,很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在反右扩大化的过程中,“白专道路”是一枚发发必中的炮弹。到了十年内乱期间,红与专更是搞得是非颠倒, 和红与专直接相连的德才兼备原则,自然是面目全非了。回顾当时的情况, 邓小平同志曾气忿地指出:“‘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把既无知识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的颠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①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调动广大科技干部建设四化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专门对红与专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论述,对德才兼备原则进行了拨乱反正。

针对林彪、“四人帮”动不动就用“脱离政治”的罪名来打击科技人员的作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辛勤劳动,怎么是脱离政治呢?”②“这不但不是脱离政治,而且正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③为了保证科技人员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他说,不能要求科技人员“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①

针对林彪、“四人帮”那种谁努力钻研业务,就给谁扣上“白专”帽子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86、242、380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2、94、262 页。

的恶劣作法,邓小平指出,“白是一个政治概念。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怎么能把努力钻研业务和白扯到一起呢?即使是思想上作风上有这样那样毛病的科学技术人员,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不能称为白”。②

结合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对红与专关系的认识要有辩证的眼光,“专并不等于红”,③这是因为“专”是业务概念,“红”是政治概念,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但是“红一定要专”,④一个干部只会空谈政治,不努力钻研业务,甘当外行,搞瞎指挥,损害人民利益“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⑤对于科技人员来说,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祖国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⑥“致力于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⑦根据红与专的辩证关系,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怔务,邓小平同志不断提出选才的具体标准。1978 年 12 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⑧ 1979 年 7 月他说:“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⑨1980 年初,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选拔干部,必须要注意了解他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①1980 年 8 月,他在谈到德才兼备原则时说,“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②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谓红,就是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这也是德的内涵。所谓专,就是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政策水平,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开创新局面。这也是才的内涵。因此,又红又专标准直接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原则。

  1. 四化标准:德才兼备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才标准,是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四化标准全面而准确地体现了德才兼备原则,是德才兼备原则的形象化,具体化,是我党在新时期对德才兼备原则的一次重要创新与发展。

四化标准的提出和形成有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邓小平同志到山东、上海、天津等地视察,路上反复指出,思想路线、政治路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2、94、262 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2、94、262.92、151、19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62、326 页。

线已经确立了,现在的问题是组织路线问题,是干部问题,特别是选拔接班人问题,必须选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这期间,以什么标准挑选干部,一直是他思考的重大问题。1979 年 9 月,叶剑英同志在建国 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注意干部队伍的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在此期间,陈云同志发表讲话,强调选干部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干部要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1q80 年 12 月 25 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化标准,“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要革命化”。①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至此,四化标准正式载入党的根本大法,对新时期执行德才兼备原则赋与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成为党在新时期干部工作的一个重大方针。

四化标准全面而准确地体现了德才兼备原则。革命化是德的集中体现, 知识化、专业化是才的具体反映,年轻化是新的要求,部分体现了德、才的标准和特征。因此说,四化标准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德才兼备原则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不但及时、完整地提出干部四化标准,而且对四化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论述。

革命化。革命化体现在我党选才的政治标准。邓小平同志认为“选拔人, 第一个是政治条件”,②政治标准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④“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

根绝派性”,⑤“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⑥“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①邓小平同志几次强调选拔那些在“文化革命中”受到打击, 在同“四人帮”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②认为“这样的人才特别可喜。”

③他多次严肃地指出,“政治条件的标准,必须不是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

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打砸抢分子那‘三种人’”。④必须不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利欲熏心、贪污腐化的人和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坚持极“左”路线的人。

年轻化。指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即各级领导班于成员中不同年龄人的比例要年轻化。年轻化是个相对的年龄概念,随着我国干部队伍构成情况的变化,其所要求的具体年龄有逐步降低的趋势。8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61 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11、222、326、222 页。

要求选“年纪比较轻,身体比较健康”⑤的干部。 80 年代中期要求“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特别是陈云同志讲要选拔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这个意见好。”⑥1992 年南巡讲话时要求“现在还要继续选人,选更年轻的同志,帮助培养。不要迷信。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不比你们现在懂得多,不是也照样于?”⑦

知识化、专业化。是指干部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成为具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通才。邓小平认为,合理的干部知识结构要有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干部群体结构应配备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能力的干部。层次越高的群体结构,其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也越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①进入 90 年代,邓小平同志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的论断,也对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知识与科技日新月异惊人发展的时代,青年人才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技素质,才能承担起 21 世纪的建设重担。

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对干部的品德、体质、才能、知识、专业等方面要求的统一。四化标准,革命化是前提,是首位,是保证;年轻化是中心,是关键;知识化、专业化是基础,是动力;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有按照四化标准去衡量, 才能体现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保证干部队伍的质量。

  1. “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标准:德才兼备原则在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1989 年 5 月,在党和国家经受严竣考验的危难时刻,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组成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③的选才标准。1992 年春,他在视察南方几省时,再一次重申这个思想。这一标准,从工作实践和效果上体现了四化标准,是德才兼备原则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人民公认”,是从被领导者角度肯定领导者具有德才兼备的基本素质, 说明干部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进而获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这体现了邓小平选才标准的群众观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革命领袖都是爱护群众,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因此:他们必定受到人民的拥戴。群众既是被领导者,又是领导者最直接的监督者和最有发言权的评论者。选拔干部,征求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注意社会公论,正是尊重群众的权力,相信群众的评价,走群众路线的表现。“人民公认”可以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 增强干部为群众谋福利,向群众负责的自觉性。没有群众便没有领导。领导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又是为

⑤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51、411、412、281 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2、38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6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4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00 页。

人民服务的。”①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智统治者,曾有“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警言,也有“官为民役”的佳句。巴黎公社把国家的管理者称为“人民公仆”。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条件。现在,又把“人民公认”作为选才标准,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把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放在第一位,在干部工作中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干部能否有群众观点,向人民负责,取决于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觉悟,同时,也必须在干部选拔奖惩制度上保证群众的监督权力。邓小平同志在选才标准上提出了“人民公认”的要求,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我们所提拔的干部具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保证干部在职期间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谋福利, 向群众负责。

“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是新时期鉴别干部革命化的重要依据,也是德的主要体现,表现出邓小平选才标准的政治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党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囱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探索出来的。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①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②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④这就把改革放在与革命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指明了改革的性质。从解

放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邓小平同志的论断使我们明确了改革的积极进步的社会历史作用和意义,从而在理论上鲜明地界定了中国的改革姓“社”不姓“资”,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干部政治条件合格,达到了革命化的标准。

“有政绩”,是从工作的政绩上评价干部,体现了邓小平选才标准的实践观点。政绩是衡量人才能力强弱、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也是真才实学, 知识化,专业化的最好证明。在多数情况下,德才素质与工作实绩成正比。“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出样子看”。检验干部的政绩,不能凭嘴上说的, 汇报材料上写的,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有政绩”是干部标准中最能服人的标准,是“人民公认”的原由,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结果。人民是看重实践结果的。一个干部要获得人民的公认,只能通过勤奋扎实的工作干出真正实在的政绩。用政绩来评价干部,这是最为公正准确的,也是最为客观服众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容易比较出来。在政绩面前,滥芋充数的,溜须拍马的,“假冒伪劣”的都将受到限制,这将减少人才使用上的不正之风,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激励人才为现代化事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37 页。

③ 同上,第 370 页

④ 同上,第 1l3 页

业多做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选才标准,就必须要解决判断改革是非,衡量政绩大小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 三个有利于标准,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上、实践上、理论上、政策上的依据,也为我们选才、鉴才提供了衡量的尺度。坚持这些标准,可以极大地激发干部在加快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的热情,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