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也是青年一代用青春和智慧创造未来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无论是在 50—60 年代作为分管青年工作的党中央领导时,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时,都充分肯定了青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地位,热情赞扬了青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
1.青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
把革命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早在 1866 年就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①列宁在著名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说:“从某种意义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很明显,从资本主义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代工作者, 至多也只能消灭建筑在剥削上面的资本主义旧生活方式的基础。他们至多也只能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保持自己的政权,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那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即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条件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1957 年 11 月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时,曾留下一段令一代代青年感到无比振奋的名言。邓小平则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上述基本思想。
邓小平同志说:“一切从初级阶段出发。”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历史阶段。上百年的事业,不是一代人能够承担得了的, “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③他在 50 年代曾明确指出:“我们毫不怀疑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多次重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师,他深深知道,他的设计从根本上讲是献给青年的,是需要几代青年的努力才能最终变为现实的。
(1)青年是我们一切事业的继承者
青年时期是人们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增长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选择职业并步人生产和工作岗位的重要时期。作为介于老年与未成年之间的人,青年上有继承前辈事业,继承前人文化遗产,接替前辈手中工作的作用,下有繁衍、养育后代,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青年天然就具有承上启下的社会作用。邓小平同志说:“人一老,不知哪一天脑筋就不行了,体力到一定程度也要衰退。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①中老年建设的社会,最后总是要传给青年,中老年开创的事业最终总是要传给青年,并由青年继续传下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规律。正因如此,邓小平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21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51 页,第 379—380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51 页,第 379—380 页。
④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16 页。
切事业的继承者。”②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仅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去看待的,而是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来认识青年的,是把青年当作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③需要有继承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他把关怀、培育青年作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后继有人上。
作为继承者,青年首先要接好革命前辈传下来的接力棒,为此就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划时代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青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认识到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并变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
作为继承者,青年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维持已有的秩序,原封不动地保存下去,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承前在于启后,继往为着开来。继承者总处在逆水行舟的境地,不进则退。青年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 更是开创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座大厦,需要青年不断添砖加瓦,直至最后完工。(2)年轻人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
青年天然具有承前启后的社会功能,但并非天然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只有按照党的培养目标成长为四有新人,才能成为继承者。邓小平对青年的成长非常关心。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重视青年的成长。 1978 年 3 月,他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① 1984 年 10 月,在完整地设计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后不久,他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成功不成功就看我们能不能够发现一批年轻人。⋯⋯其他方面出这个那个毛病不要紧,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来要出大问题, 要犯大错误。”① 1992 年初,他在南巡讲话中又要求道:“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②
青年的成长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剥削制度里,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青年没有条件学科学、学文化。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 “只要工农还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学校还操纵在地主和资本家手里,青年人就仍然是愚昧无知的。”在旧中国,青年中文盲和半文盲占了 80%。建国后,青年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学习社会主义需要的本领,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在旧社会中对于青年的一切束缚,已经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扫除掉了。因此,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事业
②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54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5 页。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2 页,第 381 页。
的推进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1993 年与 1952 年相比,幼儿园由 0.65 万所上升到 16·52 万所;学龄儿童入学率由 49.2%上升到 97.9%;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由 63.6 万人上升到 282.0 万人;高等学校达 1065 所,增
长了 4 倍多,在校学生由 19.1 万人上升到 253.6 万人。45 年来,共培养研
究生逾 30 万人,高等学校毕业生 917 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1317 万人, 还培养了大量的成人学校毕业生和数以亿计的中小学毕业生,扫除了大量青年文盲,提高了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解放了青年,开发了青年, 锻炼了青年。但是,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并不会一扫而光,仍在经常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因此,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现代化教育,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
青年的成长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在争夺青年,都把自己阶级的命运寄托在青年身上。资产阶级力图把青年教育成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无产阶级则努力把青年教育成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产阶级仍没有放弃对青年的争夺。
对此邓小平有深刻的分析。他说:“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 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① 当然这个新花招注定会失败,因为中国青年经过党的多年教育,是可以充分信任的。然而,这也提醒我们要警钟长鸣。早在 1979 年 3 月,邓小平就告诫
全党:“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②在 1992 年初,再次提醒全党: “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最终要靠青年去实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高屋建领的战略考虑,他提出青年成长的标准,即著名的“四有”,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他特别关心和爱护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对青年重在引导,是他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江泽民 1990 年在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明确表示:“我们的青年知识分子总体上是好的,是可以信赖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具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真诚愿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主流。”①
2、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
青年面向未来,又面对现实,是现实生活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邓小平在重视青年未来价值的同时,也肯定青年的现实意义。他曾热情洋溢地称赞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②这是他关于青年现实作用最具个性化的表述,也是青年社会角色最生动的写照。
- 青年是生气勃勃的
③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2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77 页。
① 见 1990 年 5 月 4 日《人民日报》。
②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76—277 页。
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从生理特点看,青年体质发育快,体重迅速增加,体质明显增强,体态变比较大。从心理特点看,青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独立自主的意向和能力不断增进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社会意识不断增强。从需求特点看,青年需求范围广泛,层次多,有学习和受教育的需要, 健康娱乐的需要,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需要,扩大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渴求创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特点使青年总是血气方刚, 富有热情,最不留恋旧事物,最少保守思想,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愿意变革。古今中外,重大的社会变革,无不自青年始。新中国青年除这些共性外,还具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③等光荣的革命传统。因此,邓小平同志高度赞扬道:“新中国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气勃勃的,是对社会主义抱有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的。”
①
- 青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击力量
生气勃勃决定着青年是社会生活中的一支突击力量。邓小平同志 1956
年 5 月在对农村青年生产队问题的指示时说:青年是社会中的一支积极力量,集中青年的力量去起突击作用,去克服困难,去起示范作用和先锋作用, 肯定是必要的,是好的。1957 年 5 月勉励青年“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劳动战线上一支值得人民信任的力量”。②1959 年 3 月在接见团三届四中全委会讲话时又说:“青年人无非是发挥先锋作用和突击作用”。 1961 年 10 月又重申:“青年突击作用还是存在的。”③可见,他对青年的突击作用一直加以肯定。
青年突击作用为人熟识的是青年突击队。建国初期,青年突击队在生产建设、开荒引渠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邓小平同志称赞道:“一个工厂,为了完成一件‘急、难、新’的事情,组织一个青年突击班,带头突击,⋯⋯这是一种发挥青年作用的有效形式。”④进入 90 年代以后,青年突击队的旗帜仍高高飘扬在重点工程建设工地、抗洪救灾紧要关头,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青年作为突击力量,决不仅仅是组织突击队,而且是说生气勃勃本身就具有示范作用和先锋作用。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说:“‘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①邓小平同志 1956 年 5 月在对农村青年生产队问题的指示时也说:青年人天不怕,地不怕,这是一个好的力量,积极的力量。各行各业都需要青年的活力和朝气。青年智力、体力都处在人生最活跃、最旺盛的一个阶段,因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 社会主义建设不靠青年不行
社会主义革命离不开青年,毛泽东对此早已论述。他曾说过,没有青年,
③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78 页。
①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1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76 页。
③
④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8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 2 卷,第 565 页。
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青年,邓小平对此作了明确阐述。 1957 年 2 月他在接见青年团各省、市委书记时说: 去年的生产成绩,基本建设的成绩那么伟大,工矿企业里不靠青年还行呀! 几十年的建设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一刻也离不开青年,青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不靠青年不行,首先是因为青年本身就是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青年中除一部分学生外,直接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凝聚着青年的汗水,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留下了青年的足迹。青年学生是重要的劳动后备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青年的未来价值往往认识得比较充分,而容易忽视其现实作用。其实,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表现在现实意义上,未来价值之所以有价值,也是因为在未来能发挥现实作用。三百六十行, 行行有青年,行行离不开青年。青年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 5 亿多青少年,其中 35 岁以下的青年
3 亿多,在农业、工业、科技事业的从业人员中青年占到 70%以上。青年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在21 世纪将成为主力军。
3、十分重视青年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急先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所以,“我们的党十分重视青年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①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专门从事青年工作,党的会议、文件中有大量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述。在我国,青年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强调“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②,并且在这个时期青年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青年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对青年的培养得到进一步加强。
- 不要看不起年轻人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对青年的偏见和短视。“嘴上无毛”说明经验少些,资历浅些,但办起事来未必不牢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验并不是办事牢靠的唯一要素,经验不足可以靠理论,靠科学知识弥补。邓小平同志说:“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③为什么呢?因为经验来自实践,“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④从根本上讲,“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老实说,老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不是也没有什么经验,也要犯一些错误吗?”①可以说,经验是具体的,老同志对过去的事情经验多,对现在的事情未必经验多;青年对过去的事情经验少,对现在的事情未必经验少。
①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1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9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4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2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4 页。
邓小平同志说:“年轻人有优势。”②有什么优势?有体力优势,有智力优势,有文化优势,有活力优势。青年体力和智力是人生最发展、最活跃的时期,青年文化水平较高,生龙活虎,敢说敢干。邓小平很欣赏青年“脑筋比较活”。③这就是青年的优势。当然,老年人也有优势,他们经验丰富,阅历深广,头脑冷静,行为持重,这些是值得青年学习的。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中说得好:“青年人不比我们弱。老年人有经验,当然强,但生理机能在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这是自然规律。”④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青年发挥优势、作为明显、成绩突出的,大有人在。对此,邓小平同志非常肯定:“我们确实已经有不少比较优秀的年轻人,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中,都有不少有专业知识、有管理能力、很能干的人。”⑤所以,邓小平同志总是强调:“不要看不起年轻人,总觉得年轻人不如我们行。其实,我们过去干工作多大岁数?还不是二十几岁就做大工作了。”⑥他说:“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比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蠢?不是。是因为被我们这些人盖住了,是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使得这些年轻人起不来。”①对于青年干部,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②这表现出邓小平对青年一代充满信心,热情爱护。
- 青年的力量越发挥得充分也就越好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忽视青年的地位,抹煞青年的作用,这是不可能的。通常是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 1956 年 5 月在对农村青年生产队问题的指示时强调:青年的力量越发挥得充分也就越好。
充分发挥青年的力量,就要对青年充分信任,热情爱护。要破除排斥青年的社会管理方法。排斥法认为青年资历浅,不符合论资排辈标准,不能加以重用,同时还不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抹煞青年的积极作用,对青年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缺乏正确引导。对此,邓小平同志从事物本质出发,认为青年的发展状况是好的,不是坏的;是前进的,不是后退的。对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他十分了解,非常信任,充满希望,始终认为青年的主流是好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青年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始终强调主要责任不在学生,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江泽民 1990 年 5 月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对青年要热情爱护,严格要求,表示党和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信任青年。这极大地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青年的力量,就要尊重青年的特点,保护青年的特殊利益。邓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5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72 页。
④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见《革命领袖论共青团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年
4 月第 1 版,第 68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81 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6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2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5 页。
小平同志说:“不能否定青年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问题。”①青年和老年由于年龄差别,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正常现象。青年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异,爱好娱乐,对这些要给予肯定和支持。青年的特殊要求,只要正当,就要给予满足;暂时满足不了,也要给予肯定,并积极创造条件。青年的特殊问题,要正确给予引导,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充分发挥青年的力量,就要建立激励青年学习和工作的机制。青年与中老年相比,更容易被激励,更需要激励。激励有利于挖掘青年潜力,有利于释放青年能量,有利于发挥青年作用。全社会都要注重激励青年,宣传优秀青年的成长史、奋斗史和取得的成绩,从党政部门到青年工作部门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多学本领,多作贡献。
充分发挥青年的力量,就要普遍重用年轻人。汉朝名将韩信年轻时颇具将帅之才,项羽有眼无珠,错失人才;而刘邦破格提拔、大胆启用他,使一代名将得以大展鸿图,名垂青史,这一正一反正说明重用青年人才的重大意义。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管的业务宽了,见识就广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②
一个重视和发挥青年积极作用的社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是一个年轻的社会,而年轻社会是生机盎然,大有希望的。只有全面地重视青年,在各个领域都注重发挥青年的作用,才能真正焕发出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科学研究上,也往
往是青年人赶过老年人,我们的老同志应当高兴地帮助青年人赶上来”。① 帮助青年一是指生活上。一般说来,青年在工资待遇、住房分配等物质条件上相对困难一些,青年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困难,需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帮助解决。二是指工作上。要多引导青年,多给青年创造锻炼机会。他十分恳切他说:“因为位子就那么多,还要精兵简政,老的不腾出位子,年轻的上不了,事业怎么能兴旺发达。”②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第 286、29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5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