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破格提拔优秀的青年人才

精心培养青年人才,目的在于大胆使用。如何使优秀的青年人才尽快走上适当的工作岗位,邓小平同志一贯的用才思想是:破格提拔,大胆使用。 1978 年 3 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打破

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①1979 年 11 月,他又一次强调,“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②1980 年 8 月进一步要求,“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③l982 年 10 月,他说:“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④1991 年 8 月,他认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⑤

怎样才能破格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呢? 1.必须破除陈旧的用才观念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不是没有人才。真正换了脑筋,大批人才就站到面前了。所谓换脑筋,就是要破除长期以来束缚人们头脑的陈旧用人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思想。论资排辈是选拔优秀青年人才的最大障碍。这种思

想在任用干部时,把资历长短,辈份大小,任职先后看成提升和使用的主要依据。论资排辈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开始,到晋朝兴盛起来的所谓九品中正制,把官吏分成三等九级,按资历逐等逐级升迁。论资排辈思想流传至今仍很普遍。有的单纯比过去的功劳和职务,而不考虑新时期对干部“四化”要求;有的以青年人“没经验,资历浅”为由,压制优秀的青年人才。邓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⑥要克服重重障碍,解放思想,勇于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他希望老干部在破除论资排辈,发现和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方面做一个“开明的人”。

他说:“不要看不起年轻人,总觉得年轻人不如我们行。其实,我们过去干工作多大岁数?还不是二十几岁就做大工作了。”①他要求在用人方面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②邓小平同志主张破除论资排辈,要全面认识“台阶论”。他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台阶,但不唯“台阶论”。有台阶是指干部要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接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不唯“台阶论”是指扫”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现行党政干部中区、县、地、省一类的台阶,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③“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4.225、326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8、369 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2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65 页。

阶,”④并且不管新式老式的台阶,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说,要尽快地提拔青年人才。“台阶论”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全然抛弃是困难的,也是有害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不能机械地搬用“台阶论”,应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不同人的具体条件,使之在“台阶”上停留的时间各有长短,对其中拔尖人才要加速提拔,尽早安排到高一层甚至更高层的领导岗位上。

破除求全责备思想。求全责备就是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求全责备严重阻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此邓小平同志要求选用人才时“不要求全责备”,⑤“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①即使有某些缺点,弱点,也要放手使用。不搞求全责备,就必须要全面准确地认识人才,尤其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缺点。人无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果一个人才的缺点没有构成对他工作决定性的影响,就应当充分发挥其才干,扬长避短,放手让他工作。对于那些强加在青年人才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要大胆剔除;对那些因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而得罪人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加以重用;对那些不安于现状,敢于探索创新的干部,更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才和工作环境。在这方面,特别要认真对待“群众意见”。社会是复杂的。一些开拓型的青年人才,敢于创新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 引起他们的不满,有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人盗用“群众意见”写匿名信诬陷。对此我们应格外清醒,要迅速核查,予以甄别,不能让“八分钱查半年”、“放一放又三年”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破除山头和门户观念。垒山头,拉帮派,形成自己的小圈子,是典型的任人唯亲。这是组织工作的大忌,也是严重阻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之一。具有山头和门户观念的人,在选拔人才时,往往从熟人,同乡,同学,老朋友圈子中找,喜欢忠实自己,吹捧自己的人。所亲则饰其所短,所疏则掩其所长。以我划线,以派划线,任人唯亲的作法助长了组织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引起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搞人身依附。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总有少数人喜欢垒点山头,喜欢搞那么一个小圈子, 喜欢那些吹捧自己的人,听自己话的人⋯⋯不善于搞五湖四海”。①“不客气他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②这种排斥人才的山头和门户观念,从本质上讲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我党的历史证明,凡是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凡是搞山头帮派,任人为亲,党的事业就衰落受挫。正是基于党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我们起用人要抛弃个人的恩怨来选人, 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要感情用事,要抛弃一切成见,眼界要非常宽广,胸襟要非常宽广。③他不但希望大胆选拔国内的青年人才,还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员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

⑤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25、324、5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09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6、384 页。

排。这个政策不能变。”④邓小平同志这种任人唯贤的宽广胸怀,必定鼓舞和激励中国海内外青年人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2·破格提拔,既要大胆又要选准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破格提拔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也清楚地解释了何谓“破格”?怎样“破格”的问题。

所谓“格”,就是一种规矩或规范,它包括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选才之格特指在选拔人才方面长期形成的制度,规定和要求等。小平同志称其为“常规”、“老规矩”。这些格,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针对当时问题和需要而提出的,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作重点的转移,有的格已经不合时宜,变成束缚人们思想的“老框框”、“过时的旧观念”,成为大胆选用人才的障碍。破格就是要破除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和陈;日的用人观念。另外,“格”作为一种规范,它只规定了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要求,以保证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却没有回答在特殊情况下特殊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超常性和事物发展的跳跃性要求。因此,就有一个在特殊情况下“破格” 的问题。青年人才,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是人才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按照常规去提拔,往往错过了人才使用的最佳期,也难以满足早、快、多的选人需要。这就必然要破格。破格选拔,既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选用青年人才的必然要求。不破格,就不会有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走上“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①

怎样“破格”呢?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破格对象上,必须是优秀的青年人才,而不是一般的人才,更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是优秀的,达到四化标准, 确属“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井有政绩”的人,就“要全面考核,择优录取”,②大胆提拔。他要求从大中专毕业后经过几年锻炼的人中选拔,从上山下乡的青年中选拔,从自学成才的人中选拔。由于是破格,必须要大胆谨慎,要选准,要警惕“文化革命”中的三种人,警惕帮派思想严重的人, 警惕喜欢吹吹拍拍,政治品质不好的人。在破格的方式上,一要压担子,担任一二把手。他对有的地区党委提拔一两个稍微年轻的干部排在十七八个党委常委最后当摆设和陪衬的作法不满,要求“认真选拔比较年轻的,年富力强的同志,当中下级领导机关的一、二把手,当高级领导机关的二、三把手。并且准备再过两三年、四五年由他们来接替一把手”。③二要缩短台阶间隔的时间,逐级快些上来。三要搭轻便梯子,越级上来。对那些“特别优秀的, 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④邓小平同志要求老干部都要发现和推荐十来个特别优秀的青年干部。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每次视察各地工作时都把发现优秀青年干部作为一件大事。

3·破格提拔,必须建立使拔尖人物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从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被压制、埋没和摧残的现状中,深切地感到现行组织人事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环境的种种不利因素。他大声疾呼“勇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00、378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24、106、223、324 页。

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①“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②“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物能够脱颖而出。”③这是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破格选用优秀青年人才的根本措施,是邓小平同志用才思想重要发展的标志。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集中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④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优秀青年人才的破格提拔。其具体表现:一是官僚主义,庙多,菩萨多,机构臃肿,效率很低,“老同志盖住了,年轻人上不来”。⑤二是权力过分集中, 兼职过多,管人与管事脱节,这样难以发现和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三是家长制,表现在用人问题上是任人唯亲,人身依附关系,君臣父子关系和帮派关系代替了正常的组织关系,压制和埋没了真正有才干的年轻人。四是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任职不受年龄,健康状况,工作能力,任职期限的限制, 与其政绩没有必然联系,能上不能下,只进不出,“台阶挤得满满的,他们怎么上来?”①年轻人得不到提拨,干部队伍必然严重老化。组织干部制度中这些弊端如不及时加以改革,就会阻碍干部“四化”的进程。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要创造使拔尖人物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先以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入手。改革干部的选拔制度,建立以选任制和考任制为主的干部任用制度。干部制度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具体制度体系,由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到监督、轮换、交流、考核、弹劾等制度构成,而干部选拔制度则是干部制度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建立科学完备的干部选拔制度要突出抓好选举制度和考试制度。1979 年 11 月,他说:“我们搞的那个选举车间主任和班组长的制度,在有些单位试行的效果很好,”③“群众自己选举出的干部,一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④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拔干部的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适用的范围。国家有关法规、党章、团章和工会、妇联等组织的章程都规定了各系统哪些类别、级别的干部须经选举产生。党的十三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采取差额选举的方式选举了中央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目前,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普遍实行直接选举还难以办到,但凡是条件成熟的地方就应该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随着选举制范围的扩大,考任制,聘任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行。1978 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选拔干部要“严格考核,赏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6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09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7.226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4,333,224,325 页。

罚分明”、“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① 1980 年他又一次指出:“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授予。”②1982 年他提出:“招聘也是个办法。”③考任制、聘任制遵循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要求大部分干部职位,向一切具有公民权、能够胜任该级职务的人开放,不应受考者性别、年龄、资历、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众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的领导才能,使干部职位人选能够尽可能地排除不应有的人为干扰,破除论资排辈,神秘主义,扩大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民主性,增强其透明度。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十四大以来积极推进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定了选举制、考任制、聘任制和委任制的适用范围,体现了我国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正常的交替。为了保证更多的青年人才得到提拔使用,邓小平同志反复论述了必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要性,采取先建立“顾问委员会”这一过渡形式,积极建立干部的离休、退体制度,促进新老干部的正常交替。为此,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排除一切阻力,并身体力行,带头荐贤让贤,完成了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创举,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又一次功勋卓著的贡献。

建立人才流动制度,促进人才的合理竞争。人才流动,指人才在不同国家、地区、部门和系统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达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人才流动能使国家汇集智能资源,不断地调整人才结构,还能吸引外国智力资源,形成智能优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早在 1977 年就意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他说:“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 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①l983 年 6 月,外籍专家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员区域性流动的建议后,他当即表示,这个意见很对,我们肯定要办。不然学非所用不能发挥专长,是知识的浪费。②邓小平同志还多次提出,要吸引海外华人、外籍专家、学者来华参加现代化建设。贯彻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我国逐步形成并实行人才流动制度。全国和各省、市的人才交流市场纷纷建立。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人才信息库等中介机构在人才交流的热潮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圳、珠海、海南省等原来人才极为缺乏的开发区,靠全新的用人机制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本地区建设的突飞猛进。人才流动促进了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又促进了人才成长。在人才流动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主力军,是青年人才,最大的受益者,也是青年人才。人才流动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了各显其能的广阔舞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随着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所希望的使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和完善,他所预言的“一个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51、324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70 页。

② 引自《瞭望》杂志 1983 年第 7 期。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