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兴起于本世纪 40、50 年代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展望下个世纪,各国间的高科技竞争将愈发激烈,为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力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1. 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科学技术大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 “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②世界各国为了应付未来的挑战,

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纷纷从长期的战略眼光出发,制定自己的相应对策。如美国在 1983 年就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其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都是当今最尖端的技术。该计划融大型计算机技术、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导弹技术等众多高技术于一体,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空地结合的、万无一失的高技防御网。这一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技术意义。与此一计划相对应的,是西欧诸国提出的“尤里卡”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在高技术领域中,通过西欧诸国企业及研究机构间的密切合作,提高西欧的工业和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其具体包括欧洲计算机计划、欧洲机器人计划、欧洲通信网计划、欧洲生物技术计划、欧洲材料计划、欧洲交通计划、欧洲工厂计划、欧洲家庭计划等大型研究与发展计划,研究与发展几乎遍及当今所有高技术领域。

不但发达国家纷纷制定自己的对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如印度从 80 年代开始就大力加强在高技术优势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把发展高技术摆在战略对策的核心地位,重点研究和开发计算机、核能和航天技术三大领域,并于 1986 年 5 月决定,以美国的硅谷为模式,建立以开发电子技术为主的科学城,其近期目标是在某些领域超过中国。地处拉美的已西,80 年代也初步建成了自己的计算机产业、航天产业和核工业,近年来进一步确定了包括航天、核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信息科学、微电子、特殊材料、环境和精细化工等在内的战略领域。并制定了需耗资 30 亿美元的《1990—

2005 午国家航天活动计划》。

在这种世界各国奋勇争先的情况下,我国亦不让其他各国专美于前,邓小平同志在 1988 年响亮地提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①作为我国应付未来挑战的对策,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也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些计划,其中包括面向下一世纪,进行高技术前沿跟踪的“863”计划;面向产业,推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火炬计划”;面向高新技术难点,组织科技攻关和应用的“科技攻关计划”等。

应当说,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差距的目标是明确的,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也是可以与其他国家媲美的,但是,目标与计划的实现是需要以大批的科技人才作后盾的,否则,目标再好,计划再完备也是一句空话。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①而且,邓小平同志还根据我国的人才状况尖锐地提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

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0 页。

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②因而,大力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 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抓教育不行

未来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高科技的竞争又可以归结为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世界上的许多有识之士及国家无不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1988 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宴会上就讲到:“成就卓著的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和对知识的追求”,“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知识及其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国际形象高大的关键所在”,“不尊重训练有素的知识分子的国家注定要衰败、没落。”③美国政府在《科学技术 1982 年报告》中则写到:“就质量而言,国家的教育制度必须培养出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强调拥有世界上领先的大学——有能力训练具有最高质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大学——的重要性”。日本文部省在其《日本的成长与教育》报告中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①

可见,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已形成了人们的一个共识。邓小平同志对此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邓小平同志在 1977 年就指出:“发展

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②同年 8 月又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

于它的队伍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③在 1985 年更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④并且谆谆告诫我们,“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⑤

显然,邓小平同志早已为我们阐明了科技、人才及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把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点放在教育上。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为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如何才能办好教育指明了方向。

首先,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高我国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把教育办好,就要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①这种风气不仅要在党内形成,而且要在全社会中形成,“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②因为教师是我们教育工作

② 见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第 36 页。

③ 见张健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第 180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0、50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0 页。

的实际承担者,“一个学校能不能力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③所以, 能不能做到尊师重教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教师没有“教”的积极性和热情,那么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④这显然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利于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能不能做到尊师重教除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以外,还会影响到青年的学习风气。当林彪、“四人帮”把知识分子诬蔑为“臭老九”时,不学无术交白卷的小丑则成了“英雄”。虽然我们现在已实现了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对青年的侵蚀仍需要我们十分注意。就是要在全社会中造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的“教”和青年的“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办好教育,就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①“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②虽然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是在 10 多年以前说的,但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近十几年来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所改善,“教”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我们必须也同时看到,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教”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当说,在全社会中造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是提高教师“教” 的积极性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等方面下功夫。邓小平同志就讲到:“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③“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④现在看来,教师的政治名誉已经恢复了,精神上可以放松了,而其社会地位又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地位上, 因此,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会感到有希望,才会安心教学。也正是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才提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⑤

最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办好教育,就要各行各业都来支持教育,都来抓教育。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教育办得如何,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事情。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带头支持教育、抓教育。邓小平同志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

③ 《邓小平丈选》第 2 卷,第 41、109、108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89—90、49—50、109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5 页。

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⑥邓小平同志何止是自告奋勇来抓,而且是全面地实实在

在地来抓。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一直要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 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①“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②邓小平同志不但自己亲自抓教育,而且也要求各行各业来抓教育。如在 1977 年时就指示:“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③同年 9 月,又针对原教育部在抓教育上不够主动进行指示:“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④1985 年又针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宴事。比如说,改革的决定,在你们那个地区、那个部门,怎样贯彻落实?校舍和教学设备不够,怎样解决?学校经费不足,怎样筹集?师生的伙食,怎样办得好一点?师资培训,怎样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改进?等等。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 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⑤实践证明,各行各业对教育抓与不抓,效果就是不一样。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牵头搞的“当今青年科技素质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就表明,要提高青年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领导是关键。但是,目前在现实中,一些领导不关心青年的科技问题。全国一半左右的地方和单位没有岗位培训和业余学习的措施,有的即便有也实行的不好或根本不合理,以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单位是否有这方面措施, 这样就难于调动青牢的科技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才能。①而团中央及全国青联自 80 年代以来所开展的热心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活

动,动员亿万青年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等各项活动则为当代 3 亿中国青年成长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②最近,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又推出了旨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跨世纪意识,明确跨世纪责任和任务,培养和造就一代具备全新思维方式、全新知识结构、全新精神风貌的跨世纪青年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来重视教育,都来抓教育,我国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迅速地提高,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六、不断增强青年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逐步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

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68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70、68、41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68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1 页。

① 黄志坚等主编《跨世纪中国青年的问题与导向》,第 48 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年 1 月。

② 何青龙:“青联科技十年回顾展”,载《中国青年科技》,1993 年第 1 期。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 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都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因此,要不断增强青年的法律意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法制建设的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对青年进行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地增强青年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是邓小平同志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这方面的思想,有必要对当代青年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的一般特点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