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导是青年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待青年思想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邓小平同志历来主张采用疏导的办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1986 年年底, 针对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学潮现象,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学生闹事,大事出不了,但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① 另一方面,在处理上“我们对学生闹事,主要采取疏导的方法,是必要的。”
②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畅所欲言,把各种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心里话都讲出来,然后才能分清是非,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意见。引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这就是说,要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疏通和引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互相贯通,互相依赖,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这就是说,疏通当中有引导, 引导之中有疏通。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强调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疏导的原则?
- 实行疏导符合青年思想发展的规律
我们知道,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他的任何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支配人们行动的思想,是人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而人们的某种思想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这就是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青年人的思想发展也符合这个基本规律。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而疏导原则正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的。
青年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思想的产生是由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作用的结果。而且,即使是同一思想的产生,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光停留在“是什么思想”的判断上,更主要的是把这种思想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找出符合实际的思想根源,并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解决矛盾,影响青年思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环境,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等。思想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青年思想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或转化的办法, 帮助青年提高认识能力。比如,一个青年工人不好好劳动,我们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支配这种行为的思想。为此,就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找出产生这种思想的主客观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不良行为。
坚持疏导原则,有利于真正找到思想根源,有利于扫除各种思想障碍, 以便彻底克服错误思想,终止错误行为,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人们的思想问题只要存在,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对采用压制、堵塞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是违背人们思想发展规律的。只有采取疏导的方法,让青年把自己的思想、认
①
② 红旗出版社《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266 页。
识、意见和看法都讲出来,才能根据人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果不让青年讲话,那就不可能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还应该看到,青年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思想发展有积极向上和消极落后两种可能、两种趋势、两种现实,这就是青年的可塑性, 这一特征体现在青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青年成长过程的始终。如改革开放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社会上又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在 青年中,尤其在大学生中,曾先后出现过“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经历了痛苦的曲折和冷静的反思之后,青年们联系历史和现实,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重新了解毛泽东、认识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出现了“寻找毛泽东热”。青年成长的这种可塑性说明,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其中包含必要的等待时间,允许青年思想上出现反复。
- 疏导是解决青年思想问题的有效办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矛盾所采取的方式决定于矛盾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条件。坚持疏导原则,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根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并且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明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①我们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是为了解决青年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于青年的思想
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因为压制民主、强迫命令,只能使本来可以缓和的矛盾激化,使本来可以解决的思想问题更加复杂化,不但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反而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青年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也必然具有复杂性,各种思想在头脑中“同居一室”。具体表现为既有正确的思想,又有错误的成分;既有必然的因素,又有偶然的因素;既有本质的方面,又有非本质的方面,似乎多源合流、主次不分。在多种因素、多个方面的思想结构中,必然有从属矛盾的主导方面的思想,并且规定着一个人的言行规范。比如,当代青年由于出生在“动乱年代”,成长在拨乱反正时期,又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比较复杂。正确与错误的东西。积极与消极的东西并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些复杂的思想中,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因素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看问题,做事情,必须抓住矛盾的重要方面,抓住本质和主流。因此,冷静地、准确地把握青年的主流和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如果仅作表面分析,看到青年的一点消极面就轻率地下判断,说是“没有希望的一代”,“难以教育的一代”,那就会使我们对青年失去信心, 这是十分有害的。
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历来强调实事求是,并
① 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且身体力行。他多次提出,对青年人一定要注意引导。 8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情况及时指出:“对各种人的情况要作具体的分析。”“对待当前出现的问题,要接受过去的教训,不能搞运动。对于这些犯错误的人, 看个人错误的性质如何,程度如何,如何认识,如何处理,都要有所区别, 恰如其分。批评的方法要讲究,轻重要适当,不要搞围攻,搞运动。但是不做思想工作,不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定不行。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① 由于邓小平同志正确地把握了青年的思想特点,因此,在每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都能妥善处理青年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我国青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表现的思想特点,都是和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只有把青年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才能找到青年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只有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分析青年,才能对他们的长短优劣作出客观的评价,做到充分估计他们的长处又不溢美,严肃指出他们的缺点又不苛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那些研究和解决问题离开历史条件的人是“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②并指出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青年的思想觉悟。
坚持按疏导的原则解决青年中的思想问题,还由于青年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积极向上的。毛泽东曾经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③朱德也曾经指出:“青年们的特点,就是比一般的成年人、老年人少受一些陈腐事物、陈腐观念的束缚,比较容易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想、敢说、敢做、热情高、干劲足。”①这些话都是从比较的角度对青年思想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 正确把握疏导的方向
邓小平同志关于疏导的思想总是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不致使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如果影响了社会秩序,触犯了刑律,就必须坚决处理。疏导,包括法律的处理。凡是闹得起来的地方, 都是那里的领导态度不坚决,旗帜不鲜明。”②由此可见,我们要正确把握疏导的方向,全面理解疏导的含义。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疏导原则必须注意两种倾向:其一、疏而不导。它具体表现为对青年当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行置若罔闻,见若未见,不敢批评;或是不分是非,一味吹捧,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是一种对党和人民的利益,对青年的健康成长不负责任的错误倾向,它只能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在青年中的泛滥,导致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涣散无力。当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的思想异常活跃。当然,健康、正确的一面占主导地位,是主流。但也不容否认,在青年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片面的、错误的东西。少数青年思想混乱较为严重。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开导。既要满腔热忱,又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启发和诱导中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何处,
① 红旗出版社《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22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21 页。
③ 1955 年 12 月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
① 朱德:《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1958 年 10 月 15 日《人民日报》。
② 红旗出版社《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和青年工作》第 266 页。
从而使他们对社会及人生的各种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其二,坚持疏导而忽视法律和纪律。疏导是在教育这个领域内起作用的,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在教育之外,还有法律和纪律。国有国法,党有党纪,校有校规,厂有厂规。在对青年进行具体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不一定总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那些违反国家法律、违反学校、工厂、党团纪律的,则应该根据有关的法律和纪律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同时,对于那些违纪的青年,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应该坚持用疏导的办法而不是用强制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尽可能迅速地重新做人。
正确把握疏导的方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要坚持正面灌输,这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灌输也是对青年的一种导向。
灌输指的是有领导、有计划地在青年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有的同志一听灌输二字,就把它理解为“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提出要启发不要灌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相对自发论而言的,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在劳动群众中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施加教育。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辨别是非的正确标准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教育来取得。还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也在影响青年,如果我们不进行正面的灌输,他们就容易接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所以,坚持正面灌输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毛泽东同志在 1955 年讲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时曾经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①
当然,灌输不是向青年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种同共产主义运动、同实际斗争生活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是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把革命理论的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同青年的思想实际结合, 寓灌输于知识之中,寓灌输于活动之中。
① 1955 年 9 月,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