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导引,又称作“道引”,即今天的气功。它是我国先祖在生活、劳动及与疾病、衰老作斗争中积累、创造的一种自身锻炼方法,是我国一种传统性的医疗体育。导引在我国很早就有,《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唐尧时代,即有宣导法。这种宣导法也就是后来的导引法,即疏血导气,引伸肢体, 以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引由单一的养形变为养气与养形相结合,不仅仅用于治病,而且逐渐用于健身长寿。

秦汉三国时期,导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由于许多贵族重视养生之道,使导引之木,更为流行。在医疗方面,由于医学的进步,使得导引得到广泛的重视。《内经》中记载,如果患有“痿、厥、寒、热”和“息、积”等病,须用导引配合按摩来治疗。此外,还提到“形志苦乐,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②,即用熨药和导引相配合来治疗筋病。如果患有四肢“重滞”症,则要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③一起来治疗。东汉末年,华佗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如果“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 固结难通”① 。由此可见,汉人对导引在医疗上的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导引已与按摩、针灸一样,形成为医学的一个专科。用导引治病时,大体是以肢体摆动、屈伸为主,并且往往和按摩、针灸一起配合使用。

这一时期,导引在养生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养生家主要依靠行气,进行导引,其目的是为了防衰老、延年益寿。关于行气,汉代养生家就采用好几种方法,比如“吹”法,指吹出凉气;“呵”法指呵出热气;“吸” 法指匀而长的深吸气。另外,还讲究“胎息”和“龟咽”等方法。“胎息” 指的是“息闭气而吞之”的呼吸方法;“龟咽”指的是仿效乌龟的吸气之法。行气时,要注意季节,“春食一去浊阳”,“夏食一去阳风,和以朝霞,行暨”,“秋食一去凌阴,和以沆瀣”。另外,不同年龄的人在早晚行气的次数是不相同的,“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

① 《颜氏家训·杂艺》。

② 《素问·奇病论》。

③ 张仲景:《金匮要略》。

① 《中藏经》。

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②。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导引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人为了长寿也积极利用导引作为养生的手段。汉初群臣饮宴之时, 张良却消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他“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而沉迷于导引之中。另外李少君、东方朔等也“导气养性”③。据《后汉书·方士列传》载,东汉时期许多方士都是精通导引的养生家。曹操很重视导引,他曾同养生家皇甫隆对导引进行过专门的探讨。魏文帝曹丕也说:“甘陵、甘始各善行气”,“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

④。由此可见,行导引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一些方士们常通过导引来

追求“长生不老”,依靠“辟谷”来行导引。“辟谷”就是不吃粮食,依靠“食气”来代替吃粮食,乞求白日升天,长生不死。这使得当时流行的导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一些唯心主义色彩。

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导引仍是一种健体养身的运动。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完全的健身图谱。全图长约一米,宽约 0.5 米,用红、蓝、棕、黑各色,描绘了不同年龄的男女作导引

的 44 个姿态,每个姿态都是一个独立的导引术式。有立式导引,又有步式导引(即步引)和坐式导引(即坐引)。既有徒手的导引,又有使用器物(如杖、鞠等)的导引,还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如仰呼、猿呼。这种呼吸法既不同于常见的“胎息法”,即丹田呼吸法和脐呼吸法,又不同于“踵息法”, 即引气至脚心涌泉穴处的呼吸法,而是一种“开声吐气法”,其特点是一边运动,一边摹仿动物的叫声,形声俱备。此外,图中还有大量摹仿动物形态动作的导引,如“熊经”、“信”、“鹯”、“鹞北(背)”、“螳螂”、“龙登”、“沐■灌”等等。《导引图》还指出了通过导引可以治愈不同类型的疾病,如“烦”(心中急躁)、“痛明”(眼珠痛疼)、“覆(腹)中”

(腹中胀)、“聋”(耳不聪)、“■(膝)痛”、“胠(脚)责(积)”、“灵中”(发热)以及“脾痛”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导引辽法有了很大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

在汉代导引发展史上,东汉末期名医华佗的业绩占有重要的一页。华佗

(?—公元 208 年前),字元化,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他擅长医术、

方药,尤其精于外科手术,又“晓养性之术”,一直活了 100 多岁。

华佗在继承前人的导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某些医学原理,阐明了“劳动”(即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导引养生的作用,创造了明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

② 《却谷食气》。

③ 《论衡·道虚》。

④ 《典论》。

求难老。”这种理论,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和体育史上是极为难得的。

华佗的养生实践主要是创编五禽戏。战国时期,《庄子》中提到“熊经”、“鸟伸”等以动物形态命名的导引术式。《淮南子·精神训》中也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蠼、鸱视虎顾”等名目。华佗的五禽戏是在继承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他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 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蹄)足,以当导引”①。具体的意思就是,模仿虎的动作,可以四肢精壮,增长全身力气;模仿鹿的动作,可以引伸筋脉,腰腿灵活;模仿熊的动作可以长力气,促进血脉流通; 要手脚灵活,容颜不衰则要模仿猿的动作;而要动作轻快,心情舒畅则要学习鸟的动作。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将五禽戏传给他弟子吴普,吴普长期行“五禽之戏”,九十多岁仍然“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同时期的皇甫隆,行导引,“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颜色和悦”②。可见, 五禽戏对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汉人荀悦说:“若夫导行蓄气,功藏内视,可以治疾。”

五禽戏中的大部分动作,是模仿动物动作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比较大。华佗并不要求做全套动作,可以“起作一禽之戏”,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做。五禽戏的出现,推动了导引的发展,流传后世,长盛不衰。对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武术、养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以后武术中的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某些启示。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玄学、佛学、道学的兴盛,都不同程度地对导引养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导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养生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公元 284—363 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他在养生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著有《抱朴子》一书,全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二十篇,是道家养生之说。葛洪提出了许多符合医学原理的养生观点。他在《微旨》中批评了“唯行气可以延生”、“唯导引可以难老”、“唯药饵可以无穷”等片面说法,认为这是“偶知一事,便言已尽”的“浅见之家”的观点。他主张应配合使用导引、行气、草药等方法,以“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这就是他认为的“借众术之共长成生也”的观点。在《极言》中,葛洪引经据典,说明“伤身以不伤为本” 的道理。他列举了伤身的种种情况,如“才所不逮,而因思之”;“力所不胜,而强举之”;还有“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沈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等等。他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葛洪认为养生之法应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致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

① 《后汉书·方士列传》。

② 《千金方》。

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早)起晚”;“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等等。他的这些思想与《内经》等医典中阐明的原理是相吻合的。

在养生理论中,葛洪特别注重导引的应用。他主张导引“疗未患之患, 通不和之气”①,明确指出导引的目的。他记载了熊经、鸟伸、龙导、虎引、龟咽、燕飞、蛇屈、猿踞、兔惊、天俯、地仰等多种导引术式,反映出晋代又出现了许多仿生术式的导引名目。对于导引的行气,他认为“善行气者, 内以养生,外以却恶”,指出了正确行气的双重作用。行气有多种方法,如咽气法、守一法、内视法、反听法、数息法、叩齿法等等,但主要的是用“胎息法”,他说:“行气有数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他详细指出了“胎息法”的运用。他说:“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行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②,这在导引理论上是第一次详细指出“胎息法”的应用。如果练习了,就可以“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当然,不用鼻口呼吸难免夸张,但以口鼻作细微而匀长的深吸气, 再尽量闭气不出,然后徐徐吐出,则是完全可以的。葛洪还特别注重导引应用的实效,反对当时存在的过分追求形式的倾向。他说:“夫导引不在立名, 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 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③。这一观点,为后世许多医家和养生家所汲取,对于导引的普及有很大作用。

在葛洪时代,有关导引的养生著述很多,如《导引经》、《观卧引图》、

《食六气经》、《胎息经》、《内视经》等等,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导引非常繁荣。

南北朝时期导引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陶弘景(公元 456—536 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思想家。著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医学著作,并撰写了《养生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等养生专著。

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乃无损于后患诸本”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保存了古代大量导引资料, 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导引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专集。书中总结了前人十二种调气法;列举出“吹、呼、嘘、呵、唏、咽”六字运气法。同时介绍了《导引经》七势(即啄齿、漱唾、呼吸、活四肢、熨眼、按目等)和按摩八法(包

① 《微旨》。

② 《微旨》。

③ 《别旨》。

括坚齿、熨目、挼目、抬发、摩面、摩身等)以及形体运动八势(包括两臂伸直、两手前推、左右开弓、单手托天、两手前筑等)。另外,还提到了以盐沫揩齿、以温盐汤洗目和以冷水洗脸的作用。同时,《养生延命录》对“五禽戏”动作作了文字说明。书中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 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各七);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手钩却立,按颈左右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这是关于“五禽戏”动作迄今所见的最早的文字说明。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及宗教的影响,导引从消极方面形成了一股“养生”热潮,对导引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