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的差异

罗马的文化教育政策和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由于时代背景和继承的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的特点,而表现出许多差异。

中国与古罗马的学校教育首先都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国家的人才服务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古罗马,每一个时期,都需要大量的统治和管理国家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获得只能通过教育。汉朝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时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①,就是说太学是贤士即人才的产生之地,又说:“夫不素养士而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国家需要管理人才,若不兴办教育的话,就好比求文采而不琢玉一样是不可能的。在古罗马,国家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统治和保卫国家的人才。

中国自秦始皇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教政策以后,各朝一直有着统一的文教政策,如汉代推行察举征辟制。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还表现在中央设立专管教学的机关和官吏,如奉常、祭酒等。而古罗马的统治者却没有制

① 《后汉书·西域·大秦传》。

② 《晋书·大秦传》。

① 《举贤良·对策》。

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对国家的教育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帝国时期,也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和设置专管教育的机关和官员。仅仅按照个别皇帝的意愿,对教育实行过短期的垄断。在古代中国,教育从未与政治分离开来,忽视了教育相对于政治的独立关系。学校教育功能单一,只成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工具。因此,政治对教育影响很大。当政治稳定时, 教育就发展;如果政治稍有变动或混乱,教育就迅速地衰落或萎缩。这在王朝的更替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时期,教育的中断和衰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古罗马,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不像中国那样严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手段及行政管理呈现出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局面。教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不是很严格。在政治动乱时,对学校的教育影响很小。不像中国古代那样出现过中断,而是一直延续下去。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教育不可能没有阶级性,中国古代与古罗马也毫不例外。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贵族的子弟,平民子弟则很少。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但也是有限的,一般的广大民众是不可能受到教育的。在早期罗马中,与中国教育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家庭教育特别发达。

早期罗马教育是按照集体的要求来塑造青年人的,罗马要求它的公民果断、勇敢、强健、精神,能在同伴中树立起自豪、坚定、勇猛的形象,在忠诚和性格的坚强上不亚于别人。在这种要求下,家庭就成为早期罗马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单位,甚至当国家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或出现新的社会组织之后, 在家庭中仍一直进行着基础教育。在人类的历史上,仅有很少的民族重视儿童的成长。罗马人把儿童看成是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是未来的希望,因而极端地爱护儿童。父母是孩子的主要老师。母亲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孩子。孩子稍微长大,就把社会当成学校,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社会的职能和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的知识。对于女孩,要了解将来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掌握做家务的技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教育。这一点与中国对女子的教育有点类似。

早期罗马的这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只限于上等阶级。一般民众则受着简陋的教育,他们受教育的目的是想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尽管存在着差别,但早期罗马的家庭教育对所有儿童却是都具有的,所有的父母尽可能地对孩子灌输这样的品格:豪放而持重,勇敢而坚韧,服从于权威, 忠实于国家。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古罗马都将德育的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古代的教育由于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而古代的学校教育,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中国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儒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各朝始终把“明人伦”思想放在首位。“明人伦”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着整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教育达到人的至善至德的目的。古罗马也一样将德育

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每个不同的时期,其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早期罗马的教育中,认为人首要的品德是美德,其次才是和美德有密切关系的怜悯。早期罗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产生谦虚、端庄、节俭、顽强、坚韧等美德。这些美德意味着一个人要负多方面的责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崇敬的神负责。罗马人认为道德是对权威的绝对尊重。在共和国时期,罗马教育强调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帝国时期则重视培养顺民的教育。依据时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道德标准,这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在古代中国,继承永远多于创造,以至后一个王朝都是类似于前一个王朝的翻版,不能有力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学校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古罗马非常重视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重视自然科学与实用学科的教育。然而古代中国儒家学说占据了学校的主要课堂,排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尽管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的学科,但这毕竟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股潮流。

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只是在动乱的时期出现中断,但教学内容与思想基本上是一样的。罗马教育则在学校的教学上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性。

罗马共和国时期主要是希腊语言的教育。当希腊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照耀地中海的时侯,罗马人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她热烈地欢迎希腊的学者和老师。当时虽然有人对这种外国文化的入侵感到不满,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希腊文化中有很多东西超出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因此非常赞美它。公元前 1 世纪,希腊人成为罗马人的老师,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希腊化的拥护者。罗马的儿童进入希腊学者开办的希腊语学校,从希腊语基础到哲学和科

学,罗马人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营养。这时,在罗马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希腊影响:私人教师致力于贵族的家庭教育,而公立教师则把他们的学校向每一个交得起学费的人开放。不久,罗马出现了完全希腊式的学校,最基础一级的是读写学校,由一个游戏教师教授儿童,所以又称作游戏学校。第二级是文法学校,开设文科课程,学制 2 年或 3 年。当后来拉丁语和拉丁文学发展后,也被吸收成文法学校的课程。最高一级则是由修辞学家教授的修辞学校,在这里,以培养职业的雄辩家和法律家为目标。至此,在文化上,罗马人完全被希腊人所征服。

共和国消亡时期,在希腊语法和文学的促进下,罗马产生了一种拉丁文法和文学,开始与学校的希腊语并列,后来渐渐超过了希腊语,学校也由原来的希腊语学校改为拉丁文法学校。为拉丁文法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悲剧作家修斯·阿休斯、诗人路西流斯、语言学家昆特斯和哲学家修斯·依流斯与斯蒂罗以及很多那一时代的罗马教师。这一时期,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者是西塞罗,他用丰富的拉丁语汇创作了很多学科的著作,代表作品是《雄辩术》。他认为,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对“每一部门有用的知识”都具有坚实基础的人,包括哲学、数学及其分支物

理、历史、音乐、语法、逻辑、伦理。另外,他非常强调道德,认为一个领导者应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公正地为民服务,头脑中无一点私心杂念。西塞罗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相当注重实际,认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在这一时期,古罗马学者为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掀起总结和整理知识的百科全书运动。首要成果是瓦罗(公元前 116—前 27 年)的《教育九卷》(又名《训练集Ⅸ》)。《教育九卷》概括了当时的百科,制订了一个人文学科的纲要,其中包括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医学、建筑学。500 年以后,马蒂阿留斯·卡帕拉在此基础上写成《哲学与墨丘利的结合》,标志前人文科学的产生。这种文科教育的模式几乎延续到今天。另一成果是塞尔苏斯的《艺术》。

公元前 27 年,奥古斯都成了罗马的神圣皇帝,共和制度消亡。随着帝国的建立和内战的日趋平息,拉丁语成了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的专门教学用语,儿童一开始就可以学习拉丁语。后来,拉丁语成了罗马世界的语言。

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价值和对教育的需求都更加明显了。由于希腊方式的鼓励,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精确而优美的语言——拉丁语和一种良好而宏大的文学——拉丁文学,罗马人开始注重艺术和科学。这一时期,古罗马优秀的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为罗马的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应有善良的道德、性格、对自由艺术的掌握以及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他极力推崇学校教育,主张同时学习各种学科,各学科的学习要交替进行。他认为初级学校应教读、写、算;文法学校要开设文法、阅读、音乐、几何;修辞学校则要学习辩证法、伦理学、法律、地理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在教育中,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游戏和奖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著作,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著作之一”①,对古罗马以后的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自秦朝开始,尤其是汉代设立官学,以后各朝沿袭,教育一直是由国家控制的。罗马一直到帝国时期,教育才开始迈向国有化的道路。教育国有化的第一步是罗马皇帝扩大教师和艺术家的权力,提供大量资金来修建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和音乐厅。早在恺撒时代,瓦罗就受命建起了第一座公立图书馆,为鼓励和控制教育,吸引更多的学者来罗马工作,他赐给教师和医生以公民的身份。这一文教政策为奥古斯都所继承。在公元 6 年的罗马大饥荒时,他大量驱逐外邦人出罗马,唯独豁免了医生和教师。此后,各皇帝纷纷效法,开始免去教师的社会义务。公元 150 年,皇帝安东尼授予了一些文法、修辞和哲学教授与元老院议员相同的权力。奥古斯都还创立了罗马的宫廷学校,请了马尔克斯·V·弗拉克斯作为家庭教师,将弗拉克斯开办的

① 康斯坦丁诺夫:《教育史》。

学校搬进宫廷中,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这种对未来统治者进行专门的教育的宫廷学校,类似于中国汉朝设立的宫邸学校,都是为皇室及高级贵族培养子弟的。

罗马帝国实行教育国有化的第二步是对教师支付薪水。公元 1 世纪,在维斯佩申时期,他拨出一笔钱,在指定的城市里向拉丁语、希腊语的修辞和文学教师发给薪水。这一做法为以后的皇帝所效法:图拉真为贫困儿童提供了一项教育基金;哈德连向许多哲学家、诗人、修辞学家支付薪水;安东尼则把薪水制推广到行省。公元 3 世纪中叶,这种做法已遍行全帝国,一些政府官员还批准教师享有一定的特权和豁免权。当皇帝向教师提供薪水时,教师就必须经过皇帝的选择。公元 362 年,朱利安就要求将所有被提名领取薪

金的教师名单给他审查。后来到 4 世纪末,狄奥多西完全控制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国家在对教师提供薪水时,就加紧国家对教师的控制,这样教育逐渐由国家所控制。

罗马帝国消亡时期,教育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衰落。到公元 284 年戴克里先称帝时,学校学风十分腐败,教育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时,以德尔都良、奥力根和克莱门特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开始形成。他们以罗马当时盛行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宣传宿命论、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而形成一整套基督教的教义,并开始渗透到学校。公元 323 年,基督教发展成为官方宗教, 原来正统的文化被视为异教文化,一大批学者被屠杀,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也被焚烧。公元 392 年,狄奥多西禁止异教,从此,基督教教育取代了世俗教育的地位。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几乎全部解体。公元 509 年,东罗马皇帝下令停办世俗学校,这样,基督教教义全部垄断了学校教育。

从共和国时期到共和国的消亡,从帝国时期再到帝国的衰亡,罗马教育也经历了从希腊语教育到拉丁语教育到基督教的神学教育的过程。这与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一直是儒学为主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除此之外,罗马和中国的私学也存在各自的特点。中国秦王朝实行“吏师制度”,禁止私学。汉朝时私学兴起,并且十分发达。以后在王朝变革时尽管官学中断,但民间的私学仍然存在。只是北魏太平真君时,为了统一的需要,不许设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罗马的私学却一直很发达,共和国时期,罗马的贵族子弟教育大多是请私人教师讲授的。希腊语学校开办后,初级学校都是私立的;私人教师给贵族子弟讲学也一直存在。奥古斯都时期,国家加强对教育的行政管理。尽管初级学校仍属私立,但是规定地方政府对私立学校或私人教学活动加以监督,国家逐渐加强对私立教育的控制。到公元 4 世纪末,国家对教育实行垄断,私学遭到禁止。直到帝国消亡时期,私人兴办学校才又开始出现,以适应新环境中个人的需要,教授速记、测绘、建筑、医学、法律和神学等课程。

在古罗马的教育中,非常注重实用主义知识的传播,而不像中国秦汉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单纯地注重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在罗马教育史上, 甚至在罗马文明中闪耀出璀璨的光环。职业教育分为律师教育、医学教育和哲学家教育三种。

演说在罗马是一门最早出现的职业,它源于部落会议上人们希望互相说服对方而产生的争论。在共和国时期,演说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功用之一是在法庭上为人辩护,这成为西方生活中出现律师的起源,产生了西塞罗、昆体良这类演说巨匠。早期罗马时,私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演说者,以后学生还要通过观察法律程序和伴有经验的律师一起工作以学习法令。帝国时期出现了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尤其以设在罗马、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和迦太基的学校非常有名。学校中的教学方法是阅读与背诵,另外由著名律师讲解法律,教师们经常解释法律中的模糊地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看法产生的原因。公元 4 世纪末狄奥多西一世时,实行国家对教育的垄断,

包括对法律教育的垄断。公元 5 世纪初,狄奥多西二世时期法律教师由富有经验的法庭教师和演说家担任,并且提高法律教师的地位,使法律教师地位高于其他所有教师。查士丁尼时限制法律的教学,仅允许在罗马、君士坦丁堡、比诺斯设立的三所公立法律学校中学习。学生学习五年,第一年学习“法理概要”,第二、三、四年学习“学说汇纂”,第五年学习“法典”。随着帝国的衰落,北方蛮族的入侵,罗马和比诺斯的法律教育消失了,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教育却很兴盛并且影响了整个中世纪。

罗马的医学教育在帝国时期以前从未走上正规。在共和国时期,随着希腊医生进入罗马,在罗马开业门诊,希腊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才开始在罗马生根。想成为医生的年轻人要把自己置于行业医生的控制之下,向他学习;在他出诊时陪伴他,必要时作为助手,通过这种办法学习医术。在整个学徒期间,学生必须广泛地阅读希腊课本、罗马课本和名医的著作。一直到帝国时期,正规的医学教育才开始出现。医疗学校在大城市中开始出现,由著名医师担任教师,讨论医学问题,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行医的水平,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医疗实习。课外时间,则要求学生阅读很多医学教育方面的权威著作。

在罗马的另一门职业教育是哲学家教育。学生可以进入设在雅典和帝国大城市中的学校,学习古代传统的哲学。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是去关心过去的哲学成果,他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一种方法,使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哲学的思维,从而更好地生活。一些领导人和文学家发现哲学能丰富思想、开阔眼界和提高理解力;一些教师把哲学看成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有的则是为了追求安慰和力量,转向哲学中的神秘部分,来忍受这个不堪忍受的世界。因此不同类型的人从各自的需要都走向了这种学校。他们披着哲学家的外衣,往往由于时代的需要而成为富人。

中国和罗马都创造了关于人道主义的学说,而且有许多相通之处。关于人,早期人道主义代表爱比克泰德在他的著作《谈论集》中说道:“每一个

筵席都少不了款待两个客人,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你给予肉体的东西现在已经失去了,而给予灵魂的东西却永远保存着。⋯⋯去思考宇宙的实体吧,你是沧海之一粟⋯⋯去敬仰宇宙的至善吧,它使万物各得其所并指导万物。同样,你也要尊重你自身的至善,因为它与宇宙的至善是同一的⋯⋯我的本质是有理性和社会性,就我是阿托及努斯而言,我的城邦与国土是罗马,就我是一个人而言,我的城邦与国土是这个世界。⋯⋯他还记得每一个有理性的事物都是他的亲人,关心所有的人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我们就像是眼睑上边的眉毛、下边的牙齿一样,造出来就是为了合作,反对另一个人是人与人的本性相矛盾的⋯⋯在你和他物之间有三种关系,第一是肉体围绕着你,第二是神使万物产生,第三是一些人与你生活在一起。人的规范首要的是有社会性,其次是不要产生对肉体的崇拜,因为它是限制理性和理智活动的囚室,千万不要被感觉或欲望所左右。”他把个人看作宇宙中的小宇宙, 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微型地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他恰当的位置,因此,他不应当妄自菲薄。但正因为他又是一部分, 所以不可以自视清高。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有理性和道德的,所以依照自然而生活就是发展人的理性和德行。人还是社会性动物,很自然乐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兄弟之情是从他们的内在本质中自然产生的。由于个人被笼罩在三重关系网中,所以,他的理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一个人失去节制,那么本应带来最大快乐也会变成只带来最小快乐的东西。⋯⋯ 没有什么比乐善好施和与人为善更高尚了⋯⋯知足常乐充实自己,这样就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贪图钱财、享乐和荣誉的人是不会爱人类的,只有崇德好善的人才爱人类。”“千万不要把私利看得过重,它会强迫你放弃信义,丧失自誉⋯⋯会使你成为一个伪君子⋯⋯生活的真正幸福是从世俗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是了解我们对神和人的职责,是随遇而安,不备侥幸之想。” 可以看出,道德境界不是外界神的恩赐,而是通过自我的修行努力而达到的。

罗马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反身为城,乐莫大焉”,“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和“以和为贵”的作人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人持一种推崇或乐观的看法,都主张人在本质上是善的,都认为人在自然或宇宙中能生活得幸福,都很重视伦理。

在中国与罗马各个时期的主流思想中,在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过程中, 都有一部分民族的优秀代表用他们的纸和笔对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进行无情的揭露。例如中国东汉王充,宣传无神论思想;齐梁间的范缜,反对鬼神, 对统治阶级的欺骗统治进行无情揭露。在罗马时期,也有一批优秀文人以笔代剑,如诗人卢各列乌斯(公元前 180—前 102 年)创作《讽刺诗》揭露贵族的腐朽堕落。尤维纳利斯(公元 60—140 年)揭露了皇帝的暴政、贵族的

荒淫。还有佩尔西乌斯(公元 34—62 年)和普拉图斯(公元前 254—前 184 年)等人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与统治阶级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罗马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作为古代后期人类文明典范的罗马与中国,在文化教育上,对人类文明作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们在发展文化教育的同时,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很多人认为,罗马文明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罗马的文化与教育,模仿自希腊的多,自己独创的少。教育史家往往把这一事实推源于罗马人的民族性格。然而,尽管罗马的确没有像希腊文明那样,使人类有了飞速的进步,但是,它却用自己的创造手法丰富了希腊的文明宝库,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罗马帝国那样有着大规模的政治结构,有效地统治着广阔的区域和众多的人民,从两河流域到大不列颠的前部港湾,从赫尔克里士神柱到里海,从莱茵河、多瑙河到撒哈拉沙漠,这是罗马人永远值得夸耀的。同时,罗马人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清晰的思维和发达的法律结构, 动摇了异族人理想的管理制度和“公正”而“人道”的法律。

比起希腊来,罗马人有着更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工作实践,所以他们比较重视课程问题与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罗马教育的特征,最明显地反映在昆体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罗马教育思想对后代欧洲教育的影响主要也在这一方面。同时,罗马为欧洲树立了国家教育制度与教育行政体系的先例。它为各级学校确定了比较一致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罗马的文学曾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这一切都对后代欧洲教育有积极影响。但就其主流而言,罗马学校的教学内容是文字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形式主义的。这种文字主义、形式主义的传统支配着欧美教育达两千年之久,直到今天还没有丧失它对欧美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在帝国末期,罗马的学校以及图书馆一类的文教机构,在数量上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学校学风的腐败及青年颓废的精神面貌,使学校教育,成为没有精神活力的空壳。虽然,罗马学校注意了道德教育,但学校教育对于挽回这种学风已是无能为力了。

罗马人接受了希腊化的影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逝,她流传了下来,成为近代西方文明所赖以发展的基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拉丁文仍在欧洲通行了 1000 多年,并且是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罗马尼亚文等民族语言所赖以发展的基础。古罗马的法律,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国法律的制定。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以“回到古希腊”的口号开始的。而 18、19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运动, 也是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为模式的。

罗马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这个词在西欧的政治上仍具有极大的魅力。甚至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还从共和时期的罗马吸取灵感。古罗马的一些政治术语,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因此, 罗马不仅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一种文化的开创者。

自从秦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这种政治体制一直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余年。虽然其间有过分裂割据,但专制本质却从未改

变。在文化教育上,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针等也表现出大一统性, 经久而不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成为以后各朝都要遵循的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斗争,但又互相吸引, 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起了继汉开唐的作用。

自从“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提出后,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教育,以培养“儒士”为目标,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这样的教育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支持专制统治的长期存在起了重大作用,成为世界古代后期教育的典型。

自从汉兴太学、西晋设国学后,关于学校的组织管理,博士、教授、助教等的定级定薪制的规定,学生学习年限、考试、成绩评分、膳宿管理等方面,都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积累了一些经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方向,搭成了框架,以后各朝的文化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提高。

总之,古代后期的罗马与中国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而又灿烂的篇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