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一、概述

古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期,作为人类文化教育的典范是罗马与中国。

罗马处于今意大利。在地理上,意大利是一个靴形的半岛,北接阿尔卑斯山,向南伸展到地中海中部。纵贯全境的亚平宁山脉,构成了半岛的屋脊。在北部有波河所冲积的平原,在中部有台伯河。广阔的草原和丘陵地带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意大利半岛约比希腊半岛大四倍,它不像希腊半岛那样被山峦和海湾分裂成许多狭小的地区,而是一个比较适合于政治统一的地理单位。虽然意大利半岛东邻希腊,但由于东岸多为悬崖险滩,因此半岛上接受希腊文化的传播,却是始于南端和西岸。

远在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上就有人居住,大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 他们都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其中定居于台伯河流域拉丁姆平原上的一些部落,被称为拉丁人。由于地中海东部较为先进的文明的传入,意大利人逐渐开化了。根据罗马建国的传说,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 753 年,罗马城原为台伯河南岸拉丁姆地区的一片丘陵地带。罗马起初并没有城墙,大概直到“王政时代”的后期,即公元前 6 世纪时,才在七个小山丘的周围筑起一道防御工事,以资防守,所以罗马城曾被称为“七丘之诚”。而罗马名称则来源于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罗慕洛,随着罗马城的建立,国家形态开始产生,它的城楼已开始指向文明了。

罗马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是台伯河流域的枢纽,控制着拉丁姆地区的交通,它借台伯河与海外往来,帆樯可直达城下。然而它又离海岸约二十五公里远,可免受海盗的抢掠。城堡依山傍水,便于防守。罗马城处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周围有广大的农业区提供给养。其后,罗马经几百年的武力扩张,首先是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继而统一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直到今天, 罗马城仍旧是意大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被称为“永恒之城”,历数千年而不坠,这都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由于罗马的地理环境是沿地中海向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吸引和扩展,因此,罗马的文化,曾经受到希腊文化的深厚影响。特别是公元前 2 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罗马人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同时,也加以阐发和改造,使之适合于当时的要求。

罗马人在接触了希腊文化之后,先是吸取了希腊人的神话,把希腊人信奉的神祇附会为他们自己的神祇。如:希腊的天神宙斯被附会为朱庇特,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宙斯之妻赫拉被附会为朱诺,是妇女、婚姻和生育的保护者;地母德米特被附会为谷神色雷丝,保护谷物的丰稔;阿芙罗蒂被附会为美神维纳斯,掌管人世间爱情;海尔海斯被附会为商业之神美久利,保护国际间的贸易往来。然而罗马人通常最信奉的,则为战神姜纳斯和灶神维斯

达,认为前者主司战争的胜负,后者主司家庭的祸福。而当基督教在罗马世界得到很大发展时,又被罗马皇帝尊为国教,禁止对诸神的崇拜,这样,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便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说明了罗马人善于吸收和扩展。

罗马社会的教育也继承了希腊的教育方式,学习的是希腊语言、希腊文学。荷马的史诗,莎芙、品达等人的诗篇,爱斯奇里斯、索福克里斯、幼里庇底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戏剧,都被罗马人当作宝贵的文学遗产而接受过来。当时罗马的贵族子弟,多跑到雅典城去留学。在罗马的知识界中,希腊文与拉丁文是并用的。然而,罗马人不久就逐渐脱离了希腊人的窠臼,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文学。共和时代末期和帝政时代初期,罗马的文学家和教育学家蔚然兴起,他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使简洁有力的拉丁文臻于完美。在文化方面,罗马人一般是继承希腊人的宗风,然而,他们也有新的创

造。建筑上,罗马的建筑家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式,但给它加上了比较宽的拱门和圆形的屋顶,这样就使建造较大的建筑物成为可能,而且在风格上更显得庄严和肃穆。造型艺术方面,罗马人并不像希腊人那样致力于创造人体美的典型,而只是雕塑真实的人物,他们所制作的一些浮雕,都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体育上,罗马人强调军事体育,而不像希腊人那样注重动作的协调和形体的美。希腊由专门的体操学校训练儿童的体质和学习竞技的技能,罗马的体育主要由家庭进行,父亲教儿子学习角力、骑马、投枪以及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到了帝国末期,由于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使罗马体育遭到了扼杀。

罗马人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和法学思想。早在公元前450 年左右,他们就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体现了他们以法治国的精神。很早的时候,罗马就出现了律师和法学家。美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教育。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修辞、法律等科目成了罗马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罗马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雄辩家,雄辩术也成为当时从事政治活动、进行党派斗争的重要工具。那时,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不仅要有修辞、雄辩的修养,还要精通文学、法律等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古罗马产生了西塞罗、昆体良等著名的对雄辩术有很深理论研究的教育家。但这个时期,学校教育仍然是接受希腊的模式。帝国后期,当基督教被尊为国教后,以前罗马创立的学校教育消亡,基督教会的学校纷纷创立,希腊——罗马文化即开始与基督教教义合流,学校培养的目标也发生变化,主要培养能忠于教会,为基督教服务的人才。这一时期,教育家以奥古斯丁最为著名。

因此,罗马的文化教育起初是接受希腊文化影响,经过一个漫长时间后,而被基督教所控制。

古代后期的中国,指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政治和地理等因素,不像古罗马那样一直有着稳定的政权和对外扩张的野

心,因此在文化教育上也呈现出和古罗马迥异的风格。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东面是太平洋, 西面是戈壁,南面为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方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反抗。于是,自春秋时代起,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 以至到秦朝时,长城绵延万里,使中国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就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她的传统文化的品格是内向的,不善于接受新的文化,一旦有新的文化介入,立刻就会被她的传统文化所湮没,而成为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秦的统一,汇集了各国文化,而秦始皇的文化专制统治,并没有给秦文化的发展带来福音。代之而起的是统一的汉朝。中国古代的文化又开始了它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汉初,文化思想领域比较活跃,不仅黄老学说,而且儒、法等诸子百家在不同程度上又相继复活。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不能与先秦姿态万千的学术流派相比,但打破了秦代定法家为一尊的局面。在此基础上, 议论争辩之风相当盛行,形成了先秦之后学术界再度活跃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坐上了我国文化思想中正统的宝座,儒学从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被尊为“经”,儒家哲学也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以后中国的各个朝代,都从儒家学说为正统,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的主要思想。

文化教育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夏商周时期就有类似学校的机构,教授的对象为贵族子弟。春秋以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①,开始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授徒。战国后,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皆讲学授徒, 多数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出现了统一局面,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秦朝实行“吏师”制度,“以吏为师”,学习法律。汉初,行黄老之学, 文化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汉武帝时,表彰儒术,兴办太学,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太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讲授儒家经书、教授学生的教师称“博士”。太学生不光有家累千金的达官显贵子弟,也有的是贫寒人家的子弟。太学用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以成绩高下选补官吏。因此太学成为训练儒学人才的机关,培养了不少博学通达之才,也培养了不少国家的管理人才。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学校也兴废无常, 功效不著,但太学仍在发展。西晋在太学之外,又设国子学,招收高级贵族

① 《左传·昭公十七年》。

子弟。这一时期,由太学或国子学出身做官的人,已为数不多,这与汉代由太学而至官的情况有了很大区别。这一时期,强调门第,形成了以世家大族为主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法。

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天人合一。魏晋时期,产生了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学的玄学,独尊儒术思想开始衰微。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又用神不灭论维护统治。虽然如此,儒家思想仍是统治阶级的主要理论武器,反映在教育上,这一时期,是一个大放光彩的时期,文化政策和教育思想都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体育在古代后期的中国呈现出它自身的特点。秦汉时期,社会处于上升阶段,这时期的社会是尚武的,要求人们具有刚强之气和开拓精神,这与儒家思想温柔中和,尚中庸之道,是背道而驰的。这时期的体育并未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首先,体育在这一时期受到统治阶级及社会的重视。其次,这一时期社会上开展的体育活动大多是激烈的竞赛项目,所给予人的精神影响是刚毅顽强、勇敢进取,如足球、击剑等体育项目风靡整个社会。但这一时期的体育是在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发展的,繁琐的礼仪规定限制了体育本身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历史时期,山河动荡、礼教崩坏,同时门阀士族又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两个因素交汇形成独特的魏晋风尚。门阀制度为他们放纵声乐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他们行为无拘无束,肆情于田猎,扛鼎弄拳几乎成为士族子弟全部的生活内容。魏晋文士则摆脱了礼法的桎梏,过去被视为“末务”的棋琴壶博乃至“博射”,都成为他们常习的技艺,成为衬托他们风度的“雅戏”,他们大都“博综众艺”,“凡诸杂艺,莫不明习”。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社会风尚,客观上使娱乐性体育项目的开展,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使魏晋体育体现出鲜明的娱乐性。士族追求享乐的行为动机导致习武活动性质的变化,寻求长生的企求,酿成魏晋养生盛行的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看,他们日日寻欢消闲,体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魏晋体育从秦汉礼仪、祭祀、节令等活动中分化出来,较少地受礼教束缚,而更多地依体育本身的规律,朝竞技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因此,古代后期中国的体育活动比起罗马来,项目多,竞技性强,罗马体育更偏重于军事体育。

从汉朝开始,中国与罗马有了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宝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