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学风

先秦诸子经典经秦始皇的一场火劫后,项羽入关,又用一把复仇的火焰,将秦代仅存的古典文献化为灰烬。经过两次文化浩劫,到汉初古代经典已是残缺不全。但到汉兴时,惠帝除挟书之禁,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成帝则遣使搜求天下之书,百年之间,书积于山。经过一些名儒的校订、整理,不仅把古代经典整理好了,而且在校订工作中积累了经验,使治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刘向、刘歆父子校阅古籍, 编成一部极为珍贵的古代文化史——《七略》,开目录学、校勘学之端。通过对先秦古籍的整理,诸子百家之说才得以传之后世。在整理过程中,对于培养汉代人的学风,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① 《汉书·董仲舒传》。

汉儒优良学风的起点,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是:“疑经而不敢强通”。由于博士讲经,必须严守师法和家法,防止混乱源与流的关系,因而就养成了“明本源,防伪冒”的学风。另外博士教学,以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义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也就体现出互相讨论的学风。因而在学术上要明辨是非,许多学者就本着这种精神去辩论,即使对于有权势的人也不屈服,这就形成了一种“重是非,不畏权势”的学风。西汉末到东汉初,由于古文经没有取得官学地位,引起今、古文之争的辩论风气,使得古文经在私学和民间扎住脚跟,在学术上取得较大的成就。同时出现了许多突破师法、家法的学者。他们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而是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开汉代学者之新风气。如班固 16 岁入太学,“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 举大义而已”①,使得他成为汉代的经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又如张衡“通五经,贯六艺”②,且常与同学好友崔瑗精心研究天文、历算,使得他成为汉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种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得汉代培养出了不少的大学问家和科学家,促进了汉代文化的发展。

但是,汉代学风中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例如过分探究章句,遵守师法和家法,不免弄得章句繁杂,枝叶蔓衍,而形成门户之见,甚至陷入专己守残,互相攻讦之中。又如过分讲究考据,又不免烦琐而支离破碎。

汉代的学风,由专习一经发展到研习各经,由重注释发展到重考据,利弊各有。而其中的自由探讨,刻苦钻研,不随声附和的好学风,都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