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及其教育思想

傅玄(公元 217—273 年),魏晋间人,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西耀县泥阳)人。他“少孤贫,博学善属文”,曾于晋武帝时任散骑常侍、附马都尉、御史中丞、太仆等官职。著有《傅子》120 篇,今存 42 篇。其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可见他在当时儒学界的地位是很高的。傅玄从儒学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佛学玄学都进行了批判,体现其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主张。魏国末期,时局动荡,战争频繁,经济凋敝,佛玄盛行,

① 以上引文均见嵇康《嵇中散集》。

及至晋初,傅玄趁经济复苏的时机,认为复兴儒家政治的机会到来,提出了“尊儒贵学”的口号,以图国家的振兴。他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汉则二十余世而后亡,其原因在于是否能“通天下之志”,“尊儒贵学”。他把教育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说:“世尚宽简,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尊儒贵学则笃于义,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 而民之所患上闻矣。”不但如此,他还把“尊儒贵学”放在国家大政的首位,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因为“贵教之道行,士有仗节成义,死而不顾者矣。⋯⋯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成礼,故礼设而义通”。这就是说,儒家教育能培养出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有节操、敢于负责的人才,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政权的稳固。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乎夷狄矣;失其所以教,则同乎禽兽,乱将甚焉”。这里说的是中国常被外族侵略,但不被外族所制,反而同化外族,这主要由于儒学教育的作用。所以,傅玄把“尊儒贵学”作为国家的根本教育政策。可见傅玄的“尊儒贵学”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论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内容。傅玄认为世界是由“气”(物质)构成的, 自然界遵循“气”的“自然之理”而运行着。这体现了他承认自然的规律, 排斥神意或宿命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他认为“人之性如水”,不是固定不变的。他说:“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因此,教育完全可能而且有必要按照儒家思想去改造和培养人性。这给当时佛教宣扬的善恶报应说以沉重打击。

傅玄主张“尊儒”以培养人才,坚持以儒家有仁、义、信、公道等作为教育内容。他在《傅子·仁论》中说:“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将以兴天下之利也。利或不兴,须仁以济天下,⋯⋯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知所欲,以及天下”。又说:“古之仁人,推己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通过仁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推己及人,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使邻里和睦,天下太平。对于“信” 与“义”,他说:“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而民莫欺其上;申之以礼教,而民笃于义矣。”这就是说,居官为上的,能做到款诚待人,对民起表率作用,然后再对人民进行礼教教育,那样人们就不会欺上。如此则“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谈到“公道”,他认为“公道”与“私道”是对立的,“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而私曲之情塞矣”,如果社会都讲公道, 则可以使天下之志通,则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因此,傅玄主张以儒家的仁、义、信、公道等内容教育学生,培养人才。

③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傅玄认为教育要以“知人”为前提。“知人”就是要了解教育对象;只有了解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做到“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人之难,莫难于辨真伪”,因为有的学生表里不一,“辱而言高;贪而言廉;

贼而言仁;诈而言信;淫而言贞”。由于“知人”很难,傅玄提出“参三法”, 用以“知人”。首先“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即对人的言、行,不要轻信,要认真思考,察其根由;其次是观察人做事,要讲究实际效益;第三是观察人的行动,要看他的一贯表现。傅玄认为:“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傅玄目睹了统治阶级内部“纵欲”、“不知足” 的现象,以及所造成的严重成果,小者使个人身败名裂,大者使社会动乱不堪。所以他主张对青年子弟进行“无欲”、“知足”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欲”和“知足”,那么一方面可以完善他自己的道德修养, 趋福避祸;另一方面又能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他说:“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己,听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己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之所以倒戈于牧野,秦民之所以不期而周叛”,因此,“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 莫大于不知足”。

傅玄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民富才能“从教”,民贫“而不行非者寡矣”,就会“相聚而犯上”。因此,必须注意发展经济。另外他又提出,发展教育要精选学生,数量上也要限制,不能影响农业生产。具体的办法是“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以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傅玄这种有计划的实施教学的思想,在一千七百年前就能提出,是很可贵的。

傅玄说“五经则四海”,认为儒学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见他的教育主张仍是“儒学”教育。在当时玄学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其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全部采纳。随着晋初短暂的繁荣消逝后,他的主张也随之消逝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