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

投壶,是源于古代贵族阶层宴饮中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③。这种游戏是用壶象征箭靶,用短箭投,中者(投入壶口或穿入壶耳)为胜。投壶源于古代宴会中的“射礼”,《礼记·投壶》中蓝田吕氏注释说:“投壶,射礼之戏也。⋯⋯且以乐宾,且以习容, 且以讲艺也。投壶者,不能尽于射礼,而行其节也。”这说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这种游戏,其作用在于“养志游神”,解除疲劳,还可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

春秋时期,投壶已经比较流行。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 载,晋昭公即位,齐、卫、郑等国君入晋祝贺,晋昭公设宴招待诸国君主。在宴会中昭公与齐景公一起投壶,他们每投必中,显然是投壶老手了。又如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517 年)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及至战国,投壶游戏日益娱乐化,行礼的方式逐渐被人们忽视了,成为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游戏之一。甚至在游戏时,“男女杂坐,

③ 同上书。

④ 《后汉书·梁冀列传》。

① 蔡邕:《弹棋赋》。

② 《艺经》。

③ 《礼记·投壶》。

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①,即边饮酒边玩六博或投壶,以此为乐。汉代的投壶活动,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投壶

新方法。旧式投壶,广口大腹,颈部细长,“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之跃而出也”②。所用之矢,一头齐,一头尖如刺,称作“棘”。“棘” 有三种长度,在室内投壶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院中用三尺六寸。投壶之前,先指定一人为司射,其职责是裁决胜负。然后由主人拿矢,邀请客人投壶。客人经过几番谦让,方从主人手中接过矢,每人四支。位尊者,可将矢放在地上,而位卑者则须将矢抱在怀中。之后,司射宣布开始投壶,乐队奏乐。每投中一矢,司射放下一“算”,以作记录。“算”又称为“释算”, 长约一尺二寸,是计算投中数目的。将全部四矢投完结束第一局。三局之后以“算”的多少决定胜负。这种旧式投壶比较繁杂。西汉中叶出现一种新的投壶方法,“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并且将豆去掉,每投一矢,“则激令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③。这种“骁”法省去了许多繁琐的传统礼节, 改变了木制器具的“棘”,而采用弹性较好的竹箭。并且“骁”法去掉壶中小豆,使箭投入壶中立即反弹出来,游戏者按箭在手,继续投入壶中。如此一投一反,连续不断,既提高了投壶的技巧,又增加了投壶的娱乐性。由于这种投法难度较高,一般显贵学士文人多乐于观看。汉武帝时,郭舍人擅长于投壶,一支箭可来回投一百多次,汉武帝把他当作珍宝,常去观看他的投壶。武帝之后,新旧两种投壶方法都流行于世。

东汉时,投壶游戏更是流行,达官显贵家有宾客,设宴款待,“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以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三国时期,投壶仍为贵族、士大夫们所崇尚。《献帝春秋》中说袁绍喜欢投壶,《魏略》中也记载了北地太守游楚时和台郎王弼的投壶事迹。一些文人学士也喜欢投壶,如魏人邯郸淳曾著有《投壶赋》。

两晋南北朝时期,投壶活动开展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当时统治阶级乐游宴、好饮酒,因而投壶这一游戏也愈见精巧。

魏晋之际,壶具开始有耳,“耳小于口,而赏其用心愈精,遂使耳算倍多”①。这就是说,如果投矢穿入壶耳的话,那么计算“算”时要比投入壶口的多一倍。器具的改变,投壶花样的增多,难度、技巧也就随之加大,但身怀绝技者仍不乏其人。如晋朝大富豪石崇家中有一个婢女,能够隔一个屏风而投中。另外据《晋阳秋》记载,丹阳县尹王胡之“善于投壶”,竟然能够闭上眼睛而投矢入壶,可见其技艺之高。晋光禄大夫虞潭曾撰《投壶变》, 对此游戏大加赞赏。

① 《史记·滑稽列传》。

② 《西京杂记》。

③ 同上书。

① 《经说·投壶》。

南北朝时期,“骁”投十分盛行,并且出现一些新奇的名目。《颜氏家训》中说:“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骨”等新的花样。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投壶高手,如齐梁期间,汝南周璝、会稽贺徽能够“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 隔障投之,无所失也”① 。由于统治阶级爱好投壶,一些文人学士甚至因长于投壶而受到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