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艺术作品的外在方面对听众的关系
艺术是表现理想的,它必须就这理想对上述那些对外在现实的关系来采纳这理想,而且把人物的内在主体性和外在世界融合成为一体。但是艺术作品尽管自成一种协调的完整的世界,它作为现实的个别对象,却不足为它自己而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观照和欣赏它的听众而存在。例如演员们表演一部剧本,他们并不仅彼此交谈,而且也在和我们交谈。要了解他们,就要根据这两方面来看。每件艺术作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真正的理想是神和人的普遍的旨趣和情欲,这些固然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但是理想既然要把体现它的人物摆在某一定的道德习俗和其它特殊现象的外在世界里来显示给我们看,这就要引起一种新的要求:就是这外在世界不仅要与所描写的人物协调一致,而且也要和我们协调一致。正如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外在世界须协调,我们也要求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环境也和我们协调。不管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哪个时代取材,它总带有一些特点,使它不同于另一民族和另一世纪的。诗人,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家特别爱从过去时代取材。在文化、道德、习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各方面,过去时代都和他们自己的时代不同。我们前已提到过,这样向过去倒退,有一种很大的方便, 这就是由记忆而跳开现时的直接性,就可以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材料的概括化。但是艺术家却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在那时代的习俗、见识和观念里过活。例如拿荷马史诗来说,不管真正有无荷马其人,作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这两部史诗的写作时代和诗中所写的特洛伊战争的时代至少要隔四百年,希腊大悲剧家和他们所写的那些英雄的时代相隔的时间还要加倍。《尼伯龙根歌》也有类似的情形,把诗中各传说汇集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的诗人和诗中事迹发生的年代相隔也很远。
尽管艺术家对于神和人的普遍情致是很熟悉的,但是他所写的那些人物
和动作的时代在许多具有条件性的外在形状上都已基本改变过了,对艺术家是生疏的了。此外,诗人是为某一种听众而创造,首先是为他自己的民族和时代而创造,这些听众有权要求能了解他的艺术作品而且感觉到它异常亲切。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但是要其它民族和时代能彻底了解这种作品,也还要借助于渊博的地理、历史乃至于哲学的注疏、知识和判断。
由于不同时代的隔阂,就发生这样一个问题: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怎样表现所写地方的外在方面,例如风俗人情、宗教、政治、社会、道德各方面的情况呢?换句话说,艺术家应该忘去他自己的时代,眼里只看到过去时代及其实在情况,使他的作品成为过去时代的一幅忠实的图画呢?还是他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要只注意到他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按照符合他自己的时代特点的观点去创作他的作品呢?我们可以把这两种对立的要求这样提出:应该怎样处理题材,是客观地按照它的内容和时代来处理呢,还是按照主观的方法来处理,使它完全适应现时代的文化和习俗呢?如果让这两种办法坚决对立,每种办法部会走到错误的极端。我们想简略地讨论一下这两种极端,以便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因此我们要就以下三个观点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主观地让艺术家自己时代的文化发挥效力; 第二,对过去时代谨守纯然客观的忠实;
第三,在表现和移植①另一时代和另一民族的题材之中见出真正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