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不仅早就感觉到这种统一观点的需要,而且对这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把它阐明了出来。一般地说,康德无论是对于理智,还是对于意志, 部把自相融贯的合理性,自由,以及自己认识自己为无限的那种自意识看作基础。尽管康德哲学还有些缺陷,这种对理性本身绝对性的认识——这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这种绝对出发点,却是应该承认而不容批驳的。但是因为康德依旧把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以及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意志的感性的特殊性之间的对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把上文所提到的道德方面的对立①推演到极尖锐的限度,因为他还把心灵的实践方面看得比认识的方面更高,在这种通过知解力而认识到的固定的对立面前,康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统一说成只取理性的主观观念的形式,没有一个恰当的实在界和这形式对应② ,此外康德还把这种统一看作基于一些“假定”
(Postulate),这些假定,依康德看,固然是可以从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 但是它们的内在本质却是不能通过思考去认识的,它们在实践方面的实现也还止于一种单纯的“应该”①,可以推延到上限的未来才实现。因此,康德虽然使和解了的矛盾成为可理解的观念,他对于这和解了的矛盾的本质却没
②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所说的“历史”主要地指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史。
③ 即黑格尔在上节所说的辩证观点。
④ 即转变到辩正的观点。
① 把上节所提到的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感性的特殊性的对立,亦即“无条件 命令(有理性的最高的道德意识)和个别欲望之间的对立。
② 康德把对立的统一看成只是主观观念上的统一,实在界却没有这种统一。
① 康德在认识论方面,“假定”了一些先验范畴如时空因果之类,在实践理性成伦理学方面“假定”了一种“应该”(Sollen),即责任感或“无条件的命令”,亦即人心中凭普遍理性在某种情境觉得“应该” 怎样做才合理的道德感。
有加以科学的阐发,也没有把这和解了的矛盾看成是真正的唯一的真实。康德庄他所谓“直觉的知解力”②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统一,就这一点来说, 他确实是推进了一步;但是在这一点上他还是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此他虽然抽象地提到概念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解力与感觉这些对立面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因而接近于认识到理念,但是他还是把这种解决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实的③。关于这一点,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一书——在这书里他讨论了美感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注意的。由于把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对象,和适应目的的自然产品联系起来,康德接近于了解到有机体与生命的概念,不过他考虑这些对象和产品,却纯粹从判断它们的主观方面的思考着眼。康德替判断力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说它是“把个别的东西附属在普遍的东西之下而去思考它的一种能力”,“如果只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做“反思的判断”。要做到这一层,判断力须有一个由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法律或原则,康德把目的性看作这种法律。关于实践理性的自由概念,目的的实现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应该”;但是谈到对有生命的东西所下的目的判断,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 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在内。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 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但是用这种判断仍不能使人认识到对象的客观性质,它只表现一种主观的反思方式。康德对于审美的判断也是这样了解的,审美的判断既不单纯地出自知解力,即不出于概念的功能,又不单纯地出自感觉和感觉到的丰富多采的东西,而是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就在这两种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发生了关系①。
- 这种满足首先要没有任何利益念头(兴趣)②,这就是说,没有时欲念功能的关系,例如我们如果有好奇这样一个利益念头,或是要满足感官需要的一种感官方面的利益念头,一种要占领和利用的欲念,对象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就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 存在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只是由于这种需要;情形就成了这样:一方面是对象,另一方面是和对象不同的一种属性,但是我们却要使这对象和这属性发生关系。比方说,我要把一个对象吃掉来获得营养,这个利益念头只是在我心里,对于那对象本身却是不相干的。按照康德的主张,我们和美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的。审美的判断允许现前外在事物自由独立存在,它是由对象本
② 依康德,知识的内容来自感觉,知识对象的形式是知解力凭先验范畴对感性材料加以综合而成的。所谓“直觉的知解力”则介乎感觉力与知解力之间,它不但创造对象的形式,而且创造对象的内容。
③ 鲍申葵英译本作:“不是在它的本质上而且按照它本身的价值而成为真实与现实的。“自在自为真实” 即“绝对真实”。
① 判断一般是结合普遍原则与个别事例来进行的。康德认为“这是美的”型判断并不根据什么普遍原则, 他把这种判断叫做”反思的判断”。下这种判断时,人觉得对象刮他是适合的,愉快的。这种感觉虽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康德的解释是:由于对象的形式引起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而和谐的活动,它适合一般人的心理机能,所以使一般人都能感到愉快,这就足见审美对象的目的性,它适合人类心理机能活动的某一种仿佛是神意预定的安排。所以康德把审美的判断和目的论联在一起来讲。
② lnterese,一般译“兴趣”,康德指的是“利益念头”或“利害打算”。
身就可以引起的快感出发的,这就是说,这快感允许对象本身自有目的。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一个重要的看法。
-
其次,康德说,美应该是这样一种性质:它不惜概念,即不借知解力所用的范畴,而被感觉为一种引起普遍快感的对象。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平常人对于美是不能下判断的,因为这种判断要有普遍正确性。普遍的东西就其为普遍的来说,固然是一种抽象,但是凡是自在自为地真实的东西都包含有普遍地正确这一个属性和要求。就这个意义来说,美也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尽管美的判断不凭只是来自理解的概念。举例来说, 个别行为的善或正直是要统摄于普遍概念之下的,这行为如果符合这些概念,就可以说是善的。美却不然,它应该不假道于这种概念而直接引起普遍的快感。这就无异于说,在审美时,我们并不意识到美这种概念和把这美的东西附属在美这个概念之下,而且不容许象其它形式的判断那样把个别对象和普遍概念分开。
-
第三,美应该具有目的性的形式,但仅限于这样的意义:我们虽感觉到对象的目的性,心里对这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这实际上只是复述上文已经说过的道理。一切自然产品,例如一棵花或是一个动物,都是按照目的性的原则而构造成的,而这种目的性对于我们是很直接的,我们在意识里并没有一个目的的观念,与当前现实对象分裂开,区别开。美也应以这种方式显现为具有目的性的。在有限的目的性里①,目的与手段是彼此外在的;因为目的与实现目的所用的物质手段之中并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之下,目的本身的观念和目的所借以实现的那个对象是有分别的。美却不然,它是作为本身具有目的性的东西而存在着,目的和手段不能分裂成为彼此有别的两方面。比方说,生物的手足的目的就是实际存在于这手足本身的生命;如果把这生命拆开,手足就失其为手足了。因为在有生命的东西里,目的与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是直接融成一体的。这东西之所以存在, 就因为它的目的就包含在它本身里面。依康德看,如果从这个观点看美,美的目的性并不是一种附加到美上去的外在形式,而见出目的性的内外相应一致才是美的对象的内在本质。
-
第四,依康德的看法,美应该被人不借概念而认识出它是一种引起必然快感的对象。必然性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指的是两方面之间的这样一种内在本质的关系:只要这一方面存在,而且因为这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也就因而存在。这一方面在它的本质里就同时包含着另一方面,比方说,离开结果而谈原因,就是毫无意义的。美所引起的快感就应该有这样的必然性, 同时又和概念完全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和知解力所用的范畴没有关系。比方说,有规律的东西①很容易引起快感,所谓“有规律”,仍是来自知解力的一种概念,但是康德却认为如果要引起这种快感,只是来自知解力的概念如“整齐”、“平衡”之类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们在康德的这些论点里所发见的就是:通常被认为在意识中是
彼此分明独立的东两其实有一种不可分裂性。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
① “这就是说,在我们用来实现一个目的(这目的是明确地作为一个观念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的手段里。刀不含‘割’,锹不含‘掘’但是刀是按照割的目的,锹是按照掘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但是人却含‘活’, 不活着就不是人了。”(鲍申葵英译本注)美出应作为有生命的东西看待,目的和手段不能分裂。
① 例如对称。
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所以康德把艺术美也看成是特殊事物按照概念而存在的那种协调一致②。特殊的东西,就其为特殊的而言,是偶然的。无论就它们对其它特殊东西的关系来看,还是就它们对普遍东西的关系来看,都是如此;而正是这偶然的东西, 例如感觉,情感,情绪,脾气,愿望之类,在艺术美里不是只是附属于知解力所用的普遍范畴之下,被抽象的普遍概念所支配着的,而是与普遍的东西融成一体,它们这些特殊的东西是内在于这普遍的东西的,对这普遍的东西是绝对适合的。因此,艺术美成为一种思想的体现,而所用的材料不是由这思想自外来决定,而是本身自由地存在着;这就是说,自然的、感性的事物以及情感之类东西本身具有尺度,目标与谐合一致,而知觉与情感也被提升到具有心灵的普遍性,思想不仅打消了它对自然的故意,而且从自然里得到欢欣;这样,情感、快感和欣赏就有了存在理由而得到认可,所以自然与自由、感性与概念都在一个统一体里找到了它们的保证和满足。但是谈到究竟, 这种象是完全的和解,无论就判断来说,还是就创造来说,都还只是主观的, 本身还不是自在自为的真实。
就它们目前与我们的讨论有关来说,康德的“批判”的主要的结果如上所述。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但是只有把康德的缺点克服了①,我们才能凭借这种概念去对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真正统一,得到更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