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工业化

  1.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到 1925 年底,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从 1926 年起,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改造时期。一方面,要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建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国民经济改造,首先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1925 年 12 月18 日至 31 日,联共(布)举行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时,强调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次大会作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式开始而载入史册。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①以发展重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中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符合当时苏联的情况,但在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上,长期片

① 《斯大林全集》第 5 卷,第 130 页。

① 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斯大林全集》第 8 卷,第 112—113 页。

面强调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长期比例失调,则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筹集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大量资金,联共(布)中央于 1926

年 4 月 25 日向全党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党员和群众节约每一个卢布和戈比, 支援工业化建设,同时通过发行公债吸收游资,杜绝任何浪费现象。苏联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当 1927 年 10 月 1 日苏联政府首次发行工

业化公债 2 亿卢布时,很快被群众认购一空。1925 年 10 月 1 日到 1929 年 10

月 1 日,银行储蓄金额由 3350 万卢布增加到 49610 万卢布。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技术干部。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实现工业化的斗争中去,在二三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完成了沃尔霍夫发电站和 528 个新工厂的建设。与此同时, 欧洲最大的第聂伯水电站破土动工;联结中亚细亚产棉区、西伯利亚工业区、哈萨克斯坦采矿区和有色金属区的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开始动工;西伯利亚的库兹涅茨克冶金厂、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厂和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日斯克冶金厂作为三个巨大的冶金基地也开始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