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极力把中国变成南进的后方基地。用“强化治安运动”、“清乡”、“蚕食”、“扫荡”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

策”等办法加速向解放区进攻,妄图尽快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一步灭亡中国。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政策,扣压国际红十字会捐赠的物资,停发对新四军、八路军的枪械和粮食的供应。与此同时,华北地区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解放区出现了缺衣少吃少用的状况,自 1942 年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极其困难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继续加紧推行“曲线救国”的投降反共政策。多次掀起反共逆流。到 1943 年 8 月,投降的国民

党中央委员有 20 人,投敌的部队达 50 万人。虽然这时解放区缩小,人口减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减员了,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全体军民仍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 1942 年 5 月 1 日起,5 万余日伪军在冀中根据地进行了空前的“大扫

荡”。在定县北町村的地道里,日军用毒气毒死 800 多军民。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扫荡”遍及 8000 个村庄,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伪军每到一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欠下了笔笔血债。在冀中的一次“扫荡”中,竟屠杀和残害无辜平民 5 万余人。冀中军民英勇地

进行了反扫荡斗争,晋察冀军民在 5 月至 6 月消灭日伪军 1.09 万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太行山区的五月反扫荡斗争中,为保卫八路军总部英勇牺牲。1942 年 9 月到 12 月,日伪军在冀东、鲁西、鲁东等地发动了扫荡战。

1943 年又对冀西太行山北部、晋东南太行山南部、冀西、太岳地区中条山根据地、鲁中沂蒙山等根据地进行了扫荡,但日军始终没能达到既定的目的, 人民抗日武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仅在 1943 年,

八路军即毙伤日伪军 13.6 万人,俘获日军 420 人,伪军 5.1 万人,攻克据点

740 个。新四军在反扫荡战斗中也取得辉煌战果。1943 年,新四军歼灭日伪

军 6.6 万人,攻克据点 200 多个,伪军有近万人投诚。华中各解放区在反扫荡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解放区,为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确保抗日民主政权基础的广泛性, 中国共产党制订和实施了“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中, 共产党员占 1/3,左派进步分子占 1/3,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 1/3。1941 年陕甘宁边区的各级政权机关首先实行了“三三制”,华北、华中各解放区也陆续实行,不少开明士绅参加了政权工作,这样便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自 1941 年 5

月到 1945 年 4 月开展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次整风是从延安开始的,所以也称延安整风运动。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两个目的。这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在整风运动中也出现过偏差。1943 年 4 月 3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渗入做了不符合事实的过高的估计,导致后来的反特斗争的扩大化,康生在审查干部时,开展了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采取逼、供、信手段,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在 1941 年至 1942 年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年代中,为了克服物质和财政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努力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一运动首先是由陕甘宁边区的部

队发起的。他们提出“一手锄地,一手拿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大生产运动在 1943 年初见成效,工农业生产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改变了缺衣少食的状况。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推动下,其他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也蓬勃发展,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到 1943 年,解放区人口已上升到 8000 多万,军队发展到 47 万,民

兵达到 100 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