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

1929 年 3 月,共和党人赫伯特·胡佛(1874—1964)出任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他在总统任期内(1929—1933 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通过紧急救济法,创设联邦信贷银行、联邦农业局、复兴金融公司,提高关税率, 但未见效果,美国经济陷于混乱之中。在危机期间,美国的煤产量下降 41%, 钢减产 76%,汽车减产 80%。1933 年工业总产值比 1929 年减少 55.3%,生产资料的生产减少 72%。农业也没能逃脱危机,农业品“过剩”而堆积如山, 农产品价格猛跌使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100 万农户破产。胡佛被称为“饥饿总统”,人民对他已失去了希望。在 1932 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1882—1945)击败胡佛,以 472 票对 59 票获大

胜。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克服危机所造成的严重恶

果的决心,同时要求国会赋予他广泛的行政权。从 3 月 9 日到 6 月 16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十多项重要法令,史称百日新政时期。新政的内容十分庞杂, 但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应急的措施达到救济、复兴、改革的目的,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应用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因斯(又译凯恩斯,1883

—1946)的经济理论。凯因斯在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系统地提出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主张国家要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整顿财政金融。1933 年 3 月 5 日,即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一天下令

禁止囤积黄金。3 月 6 日下令停止全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行整顿。3 月 9 日,国会紧急会议通过决议,由罗斯福签署了《银行紧急法令》,授权总统改组破产的银行,由政府提供 35 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同日又公布了《存款保险法》,由政府保证存款的安全,防止新的挤兑风潮出现。根据罗斯福的指示,自 3 月 13 日起,联邦储备银行等大银行开始恢复营业,4 月

初,已有近 1.3 万家银行获准开业。1933 年 6 月 16 日,国会通过了格拉斯

——斯特高尔法,规定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储户实行保险,同时还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1934 年通过了黄金储备法和证券交易法,强化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

第二,调整工业生产。1933 年 6 月 16 日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其目的是“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为此成立了全国工业复兴委员会,对如何减少失业人数,失业救济和劳资关系做了规定。为减少劳资争议,1935 年 7 月 5 日罗斯福又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局。依据这一法案, 在 5 年内处理了 2.5 万多宗申诉案。

第三,复兴农业。1933 年 5 月 12 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通

过提高农村购买力以解救当前全美的经济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限制农业生产,减少耕种面积,政府对大量缩减耕地面积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给予补助式奖励;二是平价,由政府补贴维持生产品的价格。这一法令使农场主减轻了危机的压力,农产品价格明显上升。1935 年同 1932 年相比,农业净收入从 19.28 亿美元增为 46.05 亿美元。

第四,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和福利事业。1935 年 8 月 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目的是“建立一个社会性保险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未成年人和瘸腿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及失业补助作出更为妥善的安排”。为减少失业大军的压力,1933 年至 1937 年由政府拨款 120 亿美元兴修水利工程,造林修路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购买力。著名的田纳西水电站工程即是这时修建的。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的经济指标自 1935 年起开始稳步上升,失业

人数大量减少,由 1200 万降到 800 万。在 1936 年的总统选举中,罗斯福以其新政的显著成绩在竞选中获胜。新政实施的过程,反映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总的趋势。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新政的实施却在当时世界法西斯主义泛滥时保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避免了象德国、日本、意大利那样被推上法西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