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年代的英国

1929 年 5 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受命组织政府。6 月 5 日,麦克唐纳(1866—1937)第二次出任首相。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税收锐减,黄金外流,失业工人增加到 300 万,国债也增加,英国工

业生产指数 1932 年比 1929 年下降了 23%,外贸额缩减一半以上。在麦克唐纳的领导下,工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应付世界经济危机的规划,如紧缩财政开支,增加间接税,削减社会保险等,遭到群众和部分工党大臣的反对。1931 年 8 月工党政府辞职,麦克唐纳次日组织了包括保守党人和自由党人在内的国民联合内阁。工党不满麦克唐纳的做法,将其开除出党。1935 年 6 月,鲍尔温出任首相。1937 年 5 月,张伯伦(1869—1940)替代鲍尔温出任首相, 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推行亲德路线。

为了应付危机,英国政府于 1931 年 9 月 21 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英镑的国际汇率贬值了 1/3。同时,英国组织排他性的英镑集团。集团内各国的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各国的货币和英镑可以自由兑换。1931 年和 1933 年,英国先后通过市场法,其目的是通过重新组织农业的生产和市场,控制进口。自 1932 年 3 月 1 日起,英国开始实行保护关税的进口税法。这一税法

的实行,宣告了 80 年的自由贸易政策结束。按照规定,输入英国的商品除规

定免税的以外,一律课以 10%至 33.3%的关税。同年 7 月 21 日至 8 月 20 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会议上签订了关于帝国特惠制的协定,规定对从自治领和殖民地输入英国的商品给予优待,对大约 80%的商品免税输入,另外 20%的商品征收关税 10%。

为了调整工业生产,英国政府强化对公用事业的控制,如对公路、铁路、电力的管理,国家在企业的赞同下,调整或协商煤、钢、造船、纺织等部门的生产数量、价格和工资。1934 年,英国政府还通过了石油国有化的决定。

在农业方面,英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性政策。英国政府鉴于英国

农业无法同欧美及东欧国家的农业相抗衡,所以决定对大多数竞争性农产品规定进口定额,征收关税;另外从 1932 年起,对牛奶、猪肉、马铃薯,啤酒花等产品给予津贴,1933 年后陆续扩大到渔业和大麦、燕麦等主要产品。

经济危机在英国的重要后果之一是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和垄断组织的兼并活动。1929 年至 1930 年,形成了联合钢铁公司、英国钢铁公司等五大冶金垄断集团。在此基础上,1932 年成立了英国钢铁联合会,其中 10 家大公司控制了全国钢生产能力的 60%,生铁生产能力的 47%。汽车制造业中的六大垄断组织生产汽车占全国总产量的 90%。化工生产中形成了四大垄断组织,它们控制了全英基本化工生产的 95%,其中氮的生产为 100%,染料生产力 40%。英伊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缅甸石油公司是美孚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们已控制了中东石油生产的 76

%。银行业的垄断也有明显的发展。1938 年,在 26 家股份银行的 12132 个

支行中,英国英格兰银行等五大银行占有 8620 处。

在危机时期,英国的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蠢蠢欲动。1932 年 9 月成立了法西斯党——英国法西斯同盟。希特勒 1933 年 1 月上台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后,使其更加嚣张,同年 7 月在伦敦举行了上千名法西斯党徒参加的游行, 要求在英国建立德国那样的“总体国家”和专制政体,但在英共和英国工人阶级的坚决反击下,英国法西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