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德国在 20 年代中期,经济曾得到较大发展,但自 1929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32 年,德国的经济危机发展到顶点, 同 1929 年相比,煤产量下降了 32. 7 %,生铁下降了 70.3%,钢产量下降了64.9%,造船吨位下降了 83.6%。工业生产与危机前的最高点相比,降低了

  1. %。在此期间,进口总额减少了 70.3%,出口总额减少 69.1%。这使成千上万家工厂和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剧增。1929 年 9 月失业人口数有 130

万,到 1932 年 2 月,除数百万短工外,失业人数达 800 万,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 1/2。农业危机的出现虽稍晚于工业危机,但同样十分严重。1932 至 1933 年,农业收入已降至 1913 年以来最低额,农产品价格爆跌造成大批中小农破产,被迫出卖土地,流离失所,农业在危机期间的收入下降 30%。面对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政府实行向广大劳动人民转嫁危机的政策。政府在向垄断组织提供巨额贷款和补助金,增加订货,强制推行卡特尔化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纳税额,降低救济金、养老金和工伤及战争残废者的优抚金,降低职工工资。这些政策促使工农运动高涨。1930—1932 年爆发了上千次罢工斗争,较大的罢工斗争有 1930 年柏林 13 万工人罢工,1931 年 1 月鲁尔矿区 30 万矿工罢工,1932 年 11 月柏林交通运输工人大罢工。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德国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1928 年至 1933 年 5 年间就换了四届政府,垄断资本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继续维持其利益, 决心把最反动的势力法西斯捧上台。

德国法西斯的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是德语“国家的”和“社会主义的”音译。纳粹党的党魁是希特勒(1889—1945), 他在 1919 年 9 月加入德国工人党,成为领导人之一。不久将其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0 年,希特勒抛出纳粹党的《二十五点纲领》,大肆鼓吹民族主义,侈谈“社会主义”,企图用欺骗性的鼓动取得群众的支持。1921 年 10 月,希特勒建立了冲锋队,后来发展成纳粹党的特务组织和军事

组织。1923 年 11 月 8 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企图夺取全国政权,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有《我的奋斗》一书,煽动德国的种族主义情绪,鼓吹种族优劣论。1924 年底希特勒出狱,立即恢复并改组了纳粹党。经济危机期间,纳粹党得到迅速发展。1929 年 9 月有党员 15 万人,到

1933 年 1 月,则达到 140 万人。在 1932 年 7 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

票增加了一倍,达 1370 万张。占全部选票的 37.3%,国会席位增加到 230 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针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德国共产党多次揭露纳粹党的本质。1930 年 10 月,德共主席台尔曼(1886—1944)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尽快地在企业内外把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成广泛的群众运动。”

1932 年 3 月至 4 月,德国举行总统选举,兴登堡(1847—1934)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另两名候选人是台尔曼和希特勒,德共多次向社会民主党建议,共同提出候选人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没有提自己的候选人,全力支持兴登堡,使兴登堡最后当选。1932 年 6 月,巴本(1879— 1969)组阁,出任总理,但很快下台。12 月 2 日,施莱歇尔出任总理,但同

样没能稳定德国的败局。1933 年 1 月 30 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从此开始了德国历史上恐怖的法西斯专制时期。1934 年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将总统的职务与总理的职务合并为一,自封为国家元首, 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