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虽然是协约国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同同盟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大肆在亚洲市场扩充势力。在战争中,日本经济急剧膨胀,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14—1918 年,工业总产值增长近 4 倍,由 13.7 亿日元增加到 67.3 亿日元。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产值分别增长 716%和 777%。战后,日本已由农业——工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人的数目由 95.8 万增加到
161 万,战争使日本商品输出急剧增加。1915—1918 年,日本商品出口额, 对欧洲增加 60%,对亚洲增加 125%,对南美增加 629%,对非洲增加 1000
%以上,1919 年同 1914 年相比,出口额增长了近 3 倍,由 6 亿日元猛增到
20 亿日元。战前的日本是国际收支的赤字国,而战争则使日本对外贸易一直
出超,大战期间出超总额达 14 亿日元。战争使日本的资本输出大幅度提高, 以对华投资为例,1913 年为 4.87 亿日元,1919 年增至 14.39 亿日元。黄金储备 1914 年为 3.5 亿日元,1919 年增加到 20 亿日元。大战期间,日本成为
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债权国。到 1918 年初,英、法、俄国共欠日本约 5 亿日元。
战后,日本内外矛盾开始尖锐。政治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迅速增长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局动荡不安。1921 年 11 月到1924 年 6 月,先后出现了高桥是清、加藤友三郎、山本权兵卫、清浦奎吾四届内阁。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欧美帝国主义重返亚洲,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苏俄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日本同战胜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同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其利润高达 200%至 300%,最高可达 600%。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明显加快了,最终确立了三菱、三井、住友、安田四大财阀。地主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恶化。1918 年生活费用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分别为 1914 年的 174.3%和 92.3%。农村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为佃农,或流入城市成为贫民,城市人口剧增使本已紧张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1918 年同 1917 年相比,米价增加了 369%。
1918 年,日本工农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工人罢工有 417 次,农民租佃争议达到 256 次,1918 年最大的群众运动是声势浩大的米骚动,它对战后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 年 7 月 23 日,富山县新川郡渔津町从事搬运工作的渔家主妇们,发动了阻止本县所产大米运往外地的斗争,揭开了米骚动的序幕。8 月 3 日,富山县西水桥町渔家妇女 200 余人包围米店,
抢走粮食,与前来镇压的警察发生冲突。抢米斗争由此扩及全国,除小的町、村外,大阪、神户、名古屋、东京、横滨等大城市也都卷进,形成了全国性的米骚动。直至 9 月中旬三池矿山爆发了最后一次斗争后,米骚动才告结束。
2 个多月的骚动波及全国 2/3 地区,参加人数达 1000 万人以上,占全国人口
1/4。米骚动虽被镇压了,但它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群众暴动,却使地主资产阶级受到沉重打击,并导致寺内内阁垮台。米骚动不单纯是抢米的经济斗争,它所表现出的反对天皇及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斗争的性质,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工农群众觉悟的提高,使先进知识分子得到锻炼,为日本共产党的建立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准备。
米骚动被镇压后,日本工农革命运动并没停止,1919 年发生 2388 次罢工斗争,有 33.5 万人参加。1920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日本友爱会、信友会等 15 个工会组织的 5000 余名工人在东京举行示威游行,第一次公开庆祝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斗节日。日本农民运动也此起彼伏。1920 年发生佃农斗争 408 次,1921 年发生 1680 次,1922 年达到 3000 多次。在工农运动的高
潮中,1922 年 7 月 15 日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
日本共产党。大会制定了 24 条临时党章,提出了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选出
了以堺利彦为首的 7 人中央执行委员会。日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领导工农群众及进步学生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日本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