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阴谋

  1. 德国吞并奥地利

继 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1937 年

11 月 6 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为发动侵略战争,争霸世界开始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希特勒说:这是“伟大的政治三角”,“三个国家联合起来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这样,德日意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加快了发动世界大战的步伐。

1937 年 11 月 5 日,希特勒召集军政首脑秘密会议,就准备发动欧洲战争问题进行了部署。希特勒提出德国的前途取决于解决生存问题,而这样势必会引起欧洲战争。因此,德国要在 1938 年做好战争准备,最迟在 1943—

1945 年解决“生存空间”问题,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对西方进行的战争中解除我们侧翼的威胁”。奥地利当时人口约 700 万,主要是日耳曼人。德国利用这一点

极力在奥地利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扶植奥地利的法西斯组织。1934 年 7 月 25 日,奥地利法西斯分子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冲进总理府杀死了总理陶尔斐斯

(1892—1934),企图乘机吞并奥地利。但因遭到英法和意大利的反对,所以没能成为事实。基督教社会党右翼分子许士尼格(1897—1977)在陶尔斐斯被刺后任总理。1936 年 7 月 11 日,德奥签订协定,虽然协定承认奥地利是主权国家,但又强调奥地利政府的政策应以其本身是日耳曼国家这一事实为原则。显然德国并没有放弃吞并奥地利的方针,而是在继续寻找时机下手。

德国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与意共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叛乱,同意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从而使意大利不会再干涉德国吞并奥地利。1937 年 5 月出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极力讨好希特勒,用对德妥协的办法改善苏德关系,英国新任驻德大使公开表示“奥地利应并入德国”。英国极力把法国的外交政策纳入自己的轨道。法英两政府首脑在 1937 年 11 月底达成协议,对中欧争端实行不干涉政策。法国实际上也同意了德国吞并奥地利。

意大利的结盟和英法的纵容,使德国认为吞并奥地利的时机已经成熟。1938 年 2 月 12 日,希特勒在贝希斯特加登山间别墅召见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强令他在一份足以使奥地利亡国的文件上签字,否则将下令向奥地利进军。该文件上规定:奥政府立即取消对奥地利纳粹党的禁令,释放全部被监禁的纳粹分子,任命奥地利纳粹党头子赛斯—因夸尔特(1892—1946)为内政部长,奥地利作好并入德国经济体系的准备。许士尼格屈服了,这激起奥地利人民的无比愤慨,上百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政府抵抗德国侵略者。许士尼格被迫在 3 月 9 日宣布,在 3 月 13 日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命运。3 月 11 日,德国向奥发出最后通牒:立即取消全民投票,许士尼格辞职,任命赛斯一因夸尔特为总理。许士尼格被迫辞职。当晚,德国侵入奥地利,3 月 13 日奥地利被宣布为德国的东方省。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迈开了征服欧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