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1. 战后初期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印度自 1757 年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印度在行政区域上分英属印度和土邦两个部分。英属印度约占印度总面积的 3/5,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 以上,由殖民政府直接管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被宗主国英国拖入战争的深渊,印度人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减少了对印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为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客观有利的条件。战后,印度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尤以纺织和钢铁工业发展最快。印度工人阶级也得到了发展。据 1921 年工业普查,受雇于 10 人以上

企业的工人有 240 多万人。印度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

80%以上。印度的两大政党是 1885 年建立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和

1906 年建立的穆斯林联盟。印度共产党于 1920 年建立,但全国性统一组织

直到 1933 年才形成。印度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人民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

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战后,民族解放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涨。1918 年罢工浪潮席卷全国。12 月,孟买工人发动总罢工,提出打倒英帝国主义的口号。在一些罢工的城市还成立了工会。农民运动在旁遮普邦等地也有较大发展。工农运动此起彼伏,预示着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新的高潮的到来。

为了缓和日趋尖锐的矛盾,英国政府于 1918 年 7 月抛出《蒙塔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方案虽然提出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在大英帝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但其实质是丝毫无损于总督的权力。这个方案没能缓解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1919 年 3 月,英国颁布了强硬的《罗拉特法》,该法认定战时制订的《国防条例》仍然有效,总督仍拥有特别权力。殖民当局有权不经起诉就可搜查、监视、逮捕任何有反英活动嫌疑的人, 不经审讯即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驱散示威游行,禁止团体活动。这一法律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全印出现了反英斗争风暴。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印度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国大党领袖甘地(1869— 1948)提出非暴力的抵抗政策,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了非暴力的不合作形式。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在 1919 年 4 月 6 日举行总罢业,在这一天实行斋戒和祷告,进行非暴力抵抗。但是在斗争中,愤怒的印度各阶层人民冲破了非暴力抵抗的束缚,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了冲突。英国殖民当局采用暴力镇压。1919 年 4 月 13 日,英军在旁遮普邦的阿

姆利则城开枪扫射举行集会的平民,打死 1000 多人,打伤 2000 多人,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惨案发生后,旁遮普邦掀起了更大的反英浪潮,一些城镇和农村发生了武装暴动。4 月中旬,甘地宣布中止运动。年底,国大党决定接受《蒙塔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

1920 年 12 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提出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自主。与此同时,国大党进行了改组, 扩大党员成份,在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广泛发展党员,使其成为群众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员到工厂和农村开展活动,开始了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倡导的这一运动在全国得到广泛响应。但是,工农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1921 年发生了 396 次罢工,有 60 万人参加,使

雇主损失了 698 万多个工作者。1921 年 8 月,马德拉斯省摩普拉族贫苦农民

发动起义,一直坚持到翌年 1 月。起义者宣布成立哈里发王国。为了平息印度人民的愤怒,英王王储到印度巡视,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群众的联合抵制。甘地坚决反对人民群众把不合作运动引向新阶段的要求,强调不得超过非暴力范围。1922 年 2 月 4 日,在联合省拉普尔地区的乔里乔拉村,

有 22 名向示威游行开枪的警察,被愤怒的群众打死烧死。群众还烧毁了警察所。殖民当局进行了残酷的报复,44 人被杀害,数百人被流放。甘地认为自己没能制止群众的暴力行动是他“最惨痛的耻辱”,并以此为借口,在 2 月

12 日由国大党通过了在全国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决议。由于甘地和国大党的妥协,使第一次不合作运动结束。3 月 10 日,甘地被捕并被判处六年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