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1. 慕尼黑会议后的欧洲紧张局势

英法绥靖主义者牺牲了奥地利,公开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自以为为西方换来了“光荣的和平”,而实际上却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德国1939 年 3 月 15 日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把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东欧和东南欧,首先是波兰,然后通过击败法、英、苏,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德国早在 1938 年 10 月便在但泽(格但斯克)问题上制造事端。德国当时向波兰提出要求,将但泽市“归还”给德国,同时在波兰走廊修公路和铁路,德国享有两路的治外法权。德国还建议波兰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作为回

报,德国将 1934 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延长 10 年至 25 年,并保证波兰边界的完整。波兰没有同意德国的要求,同时做好抵抗德军入侵的准备, 并寻求法英的援助。法英在德国完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开始对德采取较强硬的态度,先后表示当波兰的独立受到严重威胁而全力抵抗时,英法将全力支援。美国支持英法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在 1939 年 3 月 24 日

密令德军做好占领但泽的准备。4 月 28 日,德国宣布废除 1935 年《英德海军协定》,同时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遏制德国,防止欧洲战争全面爆发,英、法、苏三国于 1939 年 4

月 15 日到 8 月下旬在莫斯科进行了谈判。在政治谈判中,苏联提出苏英法三

国结成为期 5 至 10 年的反德同盟,三国中的任何一国受到侵略时,彼此承担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援助的义务;发生针对波罗的海和黑海国家的侵略时,三国立即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一切援助;政治协定应与军事协定同时签署。对苏联的提议,法国有意促成,而英国却担心与苏联结盟会堵死同德国谈判的道路,而使战争会不可避免,还担心苏联会借机在东欧扩大自己的影响。5 月 22 日,德意在柏林签订了被称为《钢铁盟约》的军事同盟条约, 同英法对抗,波兰危机加深,战争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在 5 月 27 日向苏联提出英、法、苏三国互助条约草案,同意三国缔结反侵略互助条约, 但不肯把三国的保证扩展到波罗的海国家。为打开谈判僵局,苏联提出在政治谈判的同时开始进行军事谈判。英法在 7 月 25 日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却缺乏诚意,使“过境权”等关键问题迟迟不能解决。8 月 21 日,苏联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1881—1969)建议休会。当天深夜,柏林宣布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1893—1946)前往莫斯科,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历时四个多月的英法苏三国谈判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