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股市

世界进入 90 年代以来,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股票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据外电报道,1991 年全球五个增长最快的股市全都在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增长了 100%,巴西增长了 152%,巴基斯坦增长了 160%,哥伦比亚增长了 174%,而阿根廷则增长了 392%。与此同期,伦敦股市仅增长了 18%, 纽约股市增长了 28%。

发展中国家涌动的股市热潮,主要起因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精于股道的国际投资者抛出手中用于保值的各种债券, 涌入风险与利润并存的发展中国家股市。

有关资料显示,近 4 年来,全世界用于特定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共同基金

数量已增长了 4 倍,达到了 550 个。透过这些机构,西方投资者在发展中国

家注入了 350 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股市大营造正在为国家和个人创造着难以想象的广大机会⋯⋯

东欧。波兰在华沙开设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首批上市公司是 5 家原国营企业,成千上万的波兰人成为第一批股东。

不过,波兰人的运气并不好,今天,20 万持股者中的大部分只能眼巴巴地瞧着股价往下跌。目前,14 家上市公司一半以上的股票市场价要低于发行价格。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仅合 2000 万美元。

然而,华沙股市的惨败并未削弱其他东欧国家对股票市场的热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等都在争先恐后地营造股市。

在东欧众多的交易所中,几乎没有交易所的详细介绍、公司财务评估情况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必须向投资者提供的资料。此外,一些刚刚进行过私有化改造的企业没有业绩记录,很难向股民显示其预期收入状况,这也是人们对股市不敢过于信任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开张的交易所根本不受约束,往往在夜里还照常营业,似乎是永不会有收盘的时候。

在东欧的经济制度变革过程中,股票市场的建立是一个重要步骤。而东欧各国的决策者们对股票和股市运行规则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就使东欧股市在刚刚出生时就染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症。只有在付出了代价之后,才能指望东欧新生的股市走向成熟和成功。

拉美。当东欧股市还在小心地磨合时,拉西美洲股市却已经开足马力了。在阿根廷,人们对股票的热衷并不亚于对马拉多纳的崇拜。

其他拉美国家也是同样富有热情。1991 年,在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和智利,一批股市先后开市。尽管时间很短,但它们已为拉美国家拉回了大量的外国资本。仅布伊诺斯艾利斯股票交易所就吸收了 20 亿美元的游资,这

几乎是 80 年代高通货膨胀时期从阿根廷流走的全部资金。在墨西哥,1991 年共吸引了 150 亿美元的外资,其中 60%来源于股票市场。

在纽约、伦敦等世界金融中心,投资股市一年获利 15%就算幸运了。但

在拉美国家,几天内就可获得这样的利润。在里约热内卢,一位经纪人购买了 50 万美元国家电话电力控股公司的股票,过一段时间卖出,净赚 150 万美元。

不过,拉美股市经过一番喧嚣之后,已经不如以前火爆了。对于流进拉美的这部分外资,各国政府也并未很好地利用。一些经济学家谨慎地指出, 墨西哥股市仅有一小部分资金被注入国民经济最需要资金的部门。一些西方外交官还认为,墨西哥吸引外资的目标应该是直接投资者,而不是让国际游资在股市炒来炒去。这种看法在中产阶级中也较普遍。

目前拉美股市的交易对象大多集中在少数蓝筹股,即那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途大的热门股上。巴西现有 550 家公司上市,但全国 3/4 的交易却集中在 4 家大型国有企业;而墨西哥电话公司一家的股票市值就占了全国股市总值的 1/3。

交易对象的过分集中和对外国资金的依赖,使得股市投机现象不断,行情也变化无常。墨西哥股市 1992 年 6 月涨跌就说明了这一点。

早在 1992 年 2 月,墨西哥专栏作家恩瑞克·昆塔那就曾警告人们,过热

的股市存在着崩盘的危险。果不其然,墨西哥 3 个主要股市的行情在 6 月同时滑坡,股票指数下降了 15%,投资者损失 20 亿美元。直到这时,一些清醒的股民才认识到,经过 18 个月的疯狂买卖,股价已经被炒升到离奇的程度,这种崩盘是一种必然结果。

从资料看,拉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为 32 倍,比世界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高49%。在墨西哥股市崩盘的同时,拉美其他股市也相继崩盘。仅两个星期, 布宜诺斯艾利斯股票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的市值损失了约 3/4。而在巴西, 由于一桩贪污案涉及梅内姆总统,造成股市大跌,损失达 30%。

拉美股市的戏剧性变化虽然不会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步伐,但足以引起拉美各国政府的注意。股票市场“气泡”的破裂,也许能使感情炽热的拉美人清醒一些。

亚洲。在 90 年代初期西方工来化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衰退时,亚洲地区依然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进行着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同样充满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