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币的“雅称”

在香港,港币是法定的货币。港币的最高面值是 1000 元,最小的是 10 元,中间还有 500 元、100 元、50 元、20 元等共 6 种。港币有自己的正式名称,但广东珠海的人们说到港币时,则多数不说票值而采用借代的“雅称” 来表达,颇具 幽默情趣。

据有关史料考证,港币的“雅称”由来已久。1845 年前后,香港当时发行流通红色的 100 元和绿色的 10 无纸钞。而这种钞票的票面图案均是水产

品,红色的 100 元是一条“红衫鱼”,绿色的 10 元是一只“青蟹”,这样, 人们就借代这两种木产品来“雅称”这两种港币了。后来为了更简便,人们索性叫它们为“红底”(100 元)“绿底”(10 元)了。

到本世纪 60 年代,香港又发行流通 500 元钞票,港人又别出心裁称其为“牛仔纸”。这一雅称的由来,据说是按照当年人们购物的价值,500 元港币能买到一头牛牯仔,于是,“牛仔纸”的雅称便叫开了。可是时到今日, “牛仔纸”便又要改名换姓为“老鼠斑”了。这个“老鼠斑”何物也?乃著名海中珍品“石斑鱼”便是。今日买一尾石斑,最低价也需 500 元港币,由此,“老鼠斑”也就取代“牛仔纸”了。不过,一般习惯性的呼叫是“大牛”。

进入 80 年代,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大踏步跨入亚洲“四小龙”之列,金

黄色的 1000 元港币也发行流通了。好事的港人当即为其取雅号为“金牛”。“金牛”之称,据行内人说与股市术语大有渊源,取其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吉祥之意。除此之外,港币的“雅称”有些还从市场买卖的俗语而来。如叫

100 元为“一斤”,百多元则为“斤几嘢”(粤语);1 元为“一蚊”;彼此

叫惯,约定俗成。然而,财大气粗的港人现在竟也把 1 万元也戏称为“一蚊” 的,也真是“湿湿碎”罢了。

10 元以下是硬币,分 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及 5 仙等 7 种。

其中 5 仙即 5 分。实际上 5 仙已罕见。香港人通用粤语,因此“元”叫做“蚊”

(语音是汉语“满”)。5 元叫 5 蚊,北方人听起来好像是“万”,往往吓一跳,以为是 5 万!角称“毫”或“毫子”,但是元和角合起来时,香港人

口语中就略去毫字,而元字却又叫“个”,例如 4 元 8 角,就叫“ 4 个 8”,

如“ 6 个 4”( 6 元 4 角),“ 5 个 3”( 5 元 3 角)等。港币除面额不同外,还有发行银行的不同,香港有三家银行可以发行纸币,即汇丰、渣打、有利三家。只要你稍加留意,可以看出差别。这些都是法定通用货币,但最常见的还是汇丰银行发行的。1994 年 5 月 2 日,我国中国银行在香港首次发行港币,面值有 1000、500、100、50、20 元等 5 种。这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