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的素质类型

选择性可以说是决策的基本特征。从广义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正与负的选择性之中,军事、经济、政治领域内人们为了寻求最佳效应,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随着决策科学的发展,严密系统的科学组织以及决策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决策。但决策的最后组织者及决断者还是要靠人本身。一位领导者的经验、见识、性格、胆略甚至脾气,都会影响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决策者的心理素质也是决策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特征来分析,决策者素质类型大致可分三种:

果断型。所谓果断,就是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迅速、明确地表达出来。它是大脑皮层的兴奋迅速传递的结果。果断,证明了决策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锐反应力的体现。在他的大脑机器里,对信息的吸收及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运用、对未来的估计与推算,都能在瞬间完成,凝聚成一个明确的指令。

李愬雪夜袭蔡州,就是很好的例子。公元 817 年,唐宪宗派李愬讨伐反叛的蔡州节度使吴元济。时值严冬,风雪大作,刮破了旗帜,沿路到处是冻死的尸体。李愬却命令连夜突袭。将士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但又不得不从。因为李愬明白,他手下不过千数人,而敌方却有万余人,要想取胜只有出奇

制胜。结果李愬的果断决策成功了。当他们打进蔡州城时,吴元济还在蒙头睡大觉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果断型决策者,往往善于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这个良机往往稍纵即逝,而决策者只有敏锐地捕捉住它,才能克敌制胜。

果断型的消极面就是草率从事,粗心大意。粗看,草率或鲁莽也是一种果断,其实不然,这种人的大脑兴奋是建立在原有系统的分解及重新组合不充分、不完整的基础上的。

顽强型。顽强型决策者的特征是决策者能保持其决策的坚定性,也就是说他的决策具有韧性。他能正确地判断情况,利用复杂的环境。一时的干扰挫折不会使他退缩动摇,为了实现他的决策目标,他会一再鼓起和动员他的全部心理力量和全身力量。

十九世纪初,匈牙利数学家亚诺什决心要在非欧几何学上有所建树。当他经过艰巨的劳动后,却遭来了一连串的打击。他的父亲对他的研究坚决反对,他的老师将他的手搞遗失了,当时的数学权威高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久他又患了疟疾,后来又因翻车得了脑震荡。当他成为半残废时,被父亲驱逐出家门。在贫病交加之中,他并没有丧失信心,仍然顽强致力于他的研究。直到 1856 年,他还在研究怎样把平面非欧几何学推广到立体空间中去。

但是,尽管在逆境之中,亚诺什创立非欧几何学毕竟获得了成功。支持亚诺什百折不挠的,正是他的自信心,他的目标坚定性。

顽强型决策者的消极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顽固。所谓固执己见,碰鼻子不拐弯。这种人的思路特征往往是单路趋向,缺乏机动应变及回旋余地。历史上甚至有些著名人物也难免有些类毛病。象上述的亚诺什的父亲,

正好是这一类的典型。开始他写信劝儿子不要搞非欧几何学,认为“这个无希望的黑暗能使千万个牛顿那样的灯塔熄灭。”这是因为老亚诺什本人也是数学家,他也啃过这个难题,遭到了失败,所以劝儿子也不要去碰;当亚诺什的研究初具成效时,他仍然不相信这会产生成果,对此不屑过问。儿子请求他帮助出版著作,他拒绝了。最后由于学术上意见不合,还把亚诺什赶出了家门。

这父子两人正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顽强”,可是方向正好针锋相对。两种不同质的“顽强”,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多虑型。多虑型决策者的特征是具有深思熟虑的沉着与稳健风格。他的大脑皮层兴奋是多次进行的,而且是有层次的一浪高过一浪,因而形成正确的决策。人们常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三思而后行”等等,就是指这种决策型。

这种多虑型的决策,要求决策者善于打破习惯性思路,朝人家不敢想处去想,有时就能达到“柳暗花明一村”的境地。

多虑型的消极面就是犹豫不决。这种决策者的思路尽管也是多层次地在大脑皮层中推进,但它的兴奋不是渐进的,而是没有规律的强弱变比,因而不能转化成一个坚定的兴奋中心。

《空城计》中的司马懿,就是消极多虑型决策者的绝妙写照。

决策是一种逻辑推导,不管哪些决策型,要取得成功,都应当具有明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系统有顺序的思考力,从而达到正反效应估汁的抽象能力。它所要求的思考是“节约思考”,也就是说是通过最快捷的途径达到决策目的的。

分析和掌握了不同决策素质类型的利弊,我们就可以在具体决策过程中自觉加以运用。一个良好的决策机构应具有多路思维,也就是说要有不同类型的决策者。一般来说,青年人好胜心强,多属果断型,中年阅历长一些且有经验,多属顽强型,老年人深谋远虑,多属多虑型,将这几者各取其长加以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将有助于决策的正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