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货币与洗钱

洗货币与洗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洗涤货币,就是对货币进行清洗。因为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接触,污垢不堪,通过洗涤,使它洁净。最初提出洗涤货币的是在本世纪初,美国旧金山的圣芳漳酒店。当时美国社会的女士流行戴雪白的长手套,结帐时找零的硬币常常弄脏她们时髦的白手套。该店老板灵机一动,别出心裁地推出一项洗涤硬币服务, 受到了女士们的普遍欢迎,生意也就格外兴隆起来。

美国政府还尝试过洗纸币,这主要是不少货币只要洗涤后仍可流通,而不必销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财政部就研制了这种机器,它一天可以洗涤、烘干和熨平 4 万张钞票。但后来由于战争爆发,造美钞的原料由亚麻改用棉花,钞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了,这种钞票经不住洗涤。战后财政部一度想恢复洗钞业务,但联邦经济情报局持反对态度,他们指出,洗涤的钞票破坏了原有的质地,影响了对钞票真伪的识别。此后,无法流通的钞票就直接切碎、回炉销毁。

科技的发达,改变了洗涤必须用液体的概念。卫生部门通过检验,发现钞票上带有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菌和乙型肝炎病毒等,因此提出银行要加强对流通货币消毒,这种消毒即用微波对货币进行洗涤,500 克的货币放在 500 瓦的微波炉内,只需 2~3 分钟,便可将绝大部分的病菌和病毒杀灭。

至于洗钱,就不能望文生义地也理解为货币的洗涤。它是一个专用名词, 意思是黑社会等非法组织将非法获利的资金通过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逃避政府的盘查,将“黑钱”转入非法组织的帐户。据有关方面统计,在美国, 仅贩毒集团贩毒每年的利润就高达 1000 亿美元。这些巨款不经“洗净”,是

无法落入毒枭的腰包的。因为美国政府规定,现金存款超过 1 万美元,银行就必须提出联邦现金登帐报告,以备存查。为此,毒枭便化整为零,派人在数间银行开户,每次存款不超过 1 万美元,或多次购买数张面额不足 1 万美元的旅行支票、银行本票,然后集零为整,汇回美国入帐。或者制造一组市内地产、黄金交易,当中有真有假,掩盖大笔现金存入所需帐户。如此这般, 资金每调动一次,黑钱就被清洗一次,披上合法的外衣。近年来有些国家根据黑社会的这一动向,把打击洗钱活动,掐断毒枭的经济命脉作为扫毒的一项有力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