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国 4 个经济特区建设于 1980 年全面展开后,到目前,深圳经
济特区的面积已达 327.5 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从原有湖里工业区 2.5 平
方公里已扩展为全岛 131 平方公里,汕头经济特区从原有龙湖工业区 1.8 平
方公里扩展为 62.5 平方公里,珠海经济特区由原来的 6.8 平方公里扩展为
15.1 平方公里。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是在建立先进工业为主的前提下,工贸并举,工贸技结合,兼营旅游、金融、种植、养殖等业,具有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同时,经济特区还要成为沿海地区观察世界、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从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来看,在近期将经历一个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过程。估计到本世纪末,真正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在特区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还不可能很大,而用现代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将占较大比重。
经过 10 年的努力,4 个经济特区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并形成了“蛇口模式”。4 个特区已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设备上打开了局面;其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一批工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其财政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蛇口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特区开拓建设的典范。
蛇口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坚持了“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产品以外销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的三个为主的方针,确立“出口产品与国家争配额的项目不引进,补偿贸易的项目不引进,三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图试制)的项目不引进,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不够先进的不引进,污染严重、影响职工和居民健康的项目不引进”的五不引进原则。并且,还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手段办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