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渔、盐渔类型

农渔、盐渔类型,是指在海岸带的功能结构上以农渔或盐渔开发利用为主的类型。这一类型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程度介于城市类型和尚待开发类型之间。它在我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历史最早,范围最大,地位最明显,也是目前沿海广大人民借以取得生活物资来源的主要开发利用形式。

(一)农渔为主的类型

海岸带,无论是平原岸段还是丘陵岸段,从浅海、滩涂到陆岸的不同部位,在地貌形态上都有明显的重向变化。在平原岸段,一般是由最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水域,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滩涂,以及滩涂上面的滨海低地和滨海平原组成;而在一些丘陵沿海平原中,其滨海平原的上部往往分布有滨海丘陵。

一般说来,在平原岸段的浅海水域,由于坡降小、滩长水浅,因而不适于发展筏式养殖、网箱养鱼和底播增殖海珍品。但是,该水域发展滩涂养殖经济贝类的优势突出,尤其是在中潮线以下的不同底质,多为四角蛤蜊、蛤仔、文蛤、泥蚶等经济贝类集中分布区。由于滩涂向海域延伸可达数公里, 甚至十多公里,因而面积宽广,很适合建立经济贝类养殖基地。特别是在大潮高潮线两侧的滨海低平地或湿地,适于围垦和发展滩涂港养鱼虾。因为, 这类地段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围垦的工程量小,土质已部分淡化,有植物生长,改良土壤的投资也比较小,效益较高。而且,在这类地段筑池港养鱼虾也有工程量小,进、排水方便等优点。建国以来,我国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围垦的 1000 多万亩农田,主要是在这一类地段上。在滨海低地的上部为滨海平原,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区所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口

密集,经济发达,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在我国海岸带的不少岸段,其滨海平原上部还分布有低缓的丘陵,这里多适合栽植果树、开展多种经营。在环渤海和苏北岸段的部分滩涂上部还建有大、中型盐田,从而也形成了盐渔开发类型。

由此可见,在海岸带垂向分布的各个部位,其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条件及其组合各不相同,各部位适合发展的农业内容也有明显差异。因此, 合理地利用这一差异,在各部位安排适宜的生产部门,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益的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也良好的立体开发结构,是合理开发海岸带农渔、盐渔类型岸段的优化模式。

在海岸带调查中,辽宁省在青堆镇海岸带进行了立体开发试验。青堆镇海岸带位于辽东半岛北黄海平原岸段青堆子湾顶部。青堆子湾东为南尖半岛,西为黑岛半岛,北靠丘陵,其滩涂为英那河、湖里河的水下复合三角洲, 滩面平坦宽广,大潮时潮水后退达 7~8 公里,且由于海水营养盐丰富,底质适宜,贝类资源较为丰富。该海岸带从北部的漫岗丘陵、中部的滨海平原经低平地过渡到南部广阔的滩涂浅海,在不同的部位构成了不同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的组合。在滩涂四角,蛤蜊、文蛤资源比较丰富,滨海低地适于修筑养虾池港养对虾、围垦或植苇,滨海平原已辟为水稻田,丘陵岗地适于发展旱田和温带水果。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外贸出口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建立了两个生产与生态系统。其中,一个是以岸滩为基础,包括近岸捕捞、滩涂养贝、港养对虾、河口漫滩处植苇、低平地发展水田的滩上生产和生态系统;另一个是以陆上水旱田为基础,包括发展果树、食用菌,以及栽桑养蚕、淡水养鱼、饲养畜禽的陆上生产和生态系统。这两个系统构成了海岸带立体开发模型。从它们内部之间的联系看,近岸捕捞和贝类养殖可为港养对虾提供部分生鲜饵料;陆上农业不仅可为养殖业提供部分饵料或饲料,而且种养业内部联系紧密;河口漫滩植苇可熟化土壤,从而为开发水田创造条件。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看,对虾、食用菌、黄桃等又是创汇农产品。经过 1983~ 1986 年的试验,试验区的产值已由 27 万元上升到 650 万元。而且,由于养殖对虾的发展,建设了饵料、冷库等加工业,扩大了就业门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位于莱州湾沿岸的塞亭是潍坊市的一个区。该区沿岸虽然浅海滩涂辽阔,但由于干旱,又无水利设施,沿岸广阔的荒地得不到开发利用,居民点稀疏,因而长期来经济落后。1985 年以来,潍坊市根据该区沿海滩涂浅海宽广、地表土地资源多、陆岸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高浓度卤水资源以及气候干旱等特点,制定了由大海到陆地的综合开发规划。这个开发规划的要点是,在滩涂发展经济贝类,在陆岸港养对虾,利用地下水丰富的高浓度卤水制盐, 开垦盐碱荒地种棉或实行粮、枣间作,种植苜蓿发展养畜,按照等高线由低向高分层进行开发。现在,已修建了大面积养虾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年产百万吨盐的盐场通过了国家级论证;种植苜蓿、发展养畜的生态农业也正在建设中。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北方当地特点的渔、盐、农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如东是苏北南通市的一个滨海县,这里的海岸带农业开发与北方几个省不同。在自然条件上,这里降水丰沛,围涂不象北方必须靠水利灌溉洗盐而只需对土壤稍加改良或通过养萍等改土,即可利用。在社会经济方面,早在民族工业(棉纺织)发展时期,这里就大面积围垦植棉,而这里广阔的滩涂

则是全国著名的文蛤生产基地。80 年代开始,这里又在岸线上修筑虾池开始港养对虾,陆岸养鳗鱼,发展多种创汇农产品。目前,这里已形成了以滩涂的文蛤生产为基地,包括港养对虾、陆岸养鳗鱼、围垦后的农田植棉种粮、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堤坝等发展蚕桑在内的新型农、渔开发类型。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人口密集,农业精耕细作的地区,这里靠近大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以“基塘”农业称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形式下, 这里无论是浅海滩涂,还是陆岸,其水产、水果、机械化畜禽养殖等高投入、高产出产业都具有其特有的开发形式。

综上所述,立体开发是海岸带农渔类型的一般特点,但各地又因自然条件和资源而异。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国计民生的不同需求, 决定着产品生产和开发的水平。但是,在开发的初始阶段,一般都是重点抓优势资源,尤其是先抓见效快的项目。这是在开发中正确处理经济和生态、近期和长远关系时首先要解决的指导思想。目前,海岸带开发都是以发展创汇农业为主,而且,在项目选择上又以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技术成熟的项目(如对虾养殖等)为突破口。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开发深度、广度的增加,开发的内容和形式也必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上述开发实例,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海岸带的农业开发充分表现了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经营的发展过程。

(二)盐渔为主的类型

盐渔类型与农渔类型同是我国海岸带开发的最早模式。但历史上的盐渔开发,是在潮间带设置定置渔具,在岸上“煮盐”或晒盐。现代的盐渔开发, 主要是建设盐场,实行盐渔结合开发盐田生物的方式。我国是海盐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海岸带,特别是在北方岸线上分布有众多的大中型盐场。历史上,我国的盐场多单一生产海盐。而在近代,部分盐场已利用母液(老卤) 发展了盐化工业。但是,盐渔结合、发展盐田生态系列才刚刚起步。现在, 主要有利用盐池的中浓度卤水,生产丰年虫,利用废盐池和一级晒水圈养对虾,其效益都很显著。虽然目前在盐渔生产中也存在某些问题,但从发展方向来看,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是必然的趋势,一些矛盾也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获得解决,并且,无论在结合方式上,或是在效益上也都将随之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浅海和海湾“农牧化”类型

浅海“农牧化”开发是现代海岸带开发的一种新形式。在基岩岸段,由于岸陡水深,底质复杂且多岩礁,因而在历史上多为近岸自然采捕,陆上很少开发。近代的浅海“农牧化”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很快,且比平原岸段的滩涂潜力更大,前途更为宽广。

我国在浅海上浮筏养殖海带是 50 年代末开始的,60 年代又开始浮筏养殖贻贝。到现在止,这类海域已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为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藻类和贻贝、太平洋牡蛎等贝类,以及扇贝、鲍鱼等海珍品多品种的浮筏养殖,而且养殖部位正由内湾向外扩展,养殖水深已达 30 米以上。同时, 在某些局部浅海海底还进行了海珍品底播增殖、人工鱼礁建设、浅海网箱养鱼,个别品种的增殖放流也在进行试验。与滩涂养殖比较,浅海“农牧化” 开发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经济效益都更高,但投入也更大。

从现有的经验和海洋生态学原理分析可知,在浅海水域的各种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态联系。如海带等藻类的养殖,可增加区域

的藻类饵料含量,从而可促进相应海域的扇贝和贻贝养殖的发展。但是,贻贝的摄食量大、附着力强,对扇贝养殖有一定影响,二者的养殖应有一定的间距。因此,在海水养殖的平面布置上必须相互结合、合理安排,在不同水深中应安排不同的养殖内容,即进行立体混合养殖。例如,在养殖筏的上层养海带或裙带菜,以充分利用水面的光合作用;在其中间层挂笼养殖扇贝或垂吊养殖贻贝;而在筏的海底投石,以便造成适合海参、鲍鱼生息繁殖的条件。这样,在同一水域立体养殖不同的品种,一年多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浅海空间资源,这也是浅海“农牧化”开发的理想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