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捕捞业

(一)社会需求

国民经济发展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人均水产品的需求量约为 18 公斤,而我国人均水产品只有 8.7 公斤, 与世界水平相差 50%以上。如果我国人均水产品达到 20 公斤,则水产品产量必须由 1987 年的 955 万吨上升到 2200 万吨。按现在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

的比例计算,海水产品应达到 1300 万吨,比 1987 年增长 1 倍以上。如果使我国人口的动物蛋白数量达到亚太地区目前水产品占有的平均水平,则我国人均占有量就要超过 30 公斤,那就必须从海洋中开发 2000 万吨左右的水产品。可见,我国对海洋食物资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二)海洋捕捞业的现状

据估算,世界海洋鱼类的可捕量为 3 亿吨。目前,世界各国每年的总捕

捞量约为 8000 多万吨。除某些近海区域发生捕捞过度的现象之外,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尚有比较大的开发潜力。

我国近海生物资源的总蕴藏量,据杨纪明教授用营养动态法计算,共约1500 万吨,每年最大可捕量约 750 万吨。我国和周围邻国都在捕捞这些资源。目前,近岸区已经严重过度捕捞,资源衰退现象十分严重,但是,部分深水区尚有开发潜力。

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几十年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50 年代,通过增加船只和网具,产量不断增加。60 年代以后,机动渔船迅速增加,1973 年达到 2.2 万艘,并且基本上都在浅海区作业。1974 年以后,机动渔船增长幅度更大,1987 年已达到 16 万多艘。特别是,近年来海洋捕捞的开发性生产和渔船技术改造又有新的进展,使得我国 1987 年的海洋捕捞产量达到 438 万吨。从捕捞的情况来看,渤海和黄海的■鱼、鲳鱼、鹰爪虾、蟹和海蜇, 以及东海的鲳鱼、墨鱼、马面鲀、章鱼等资源情况还较好;福建、广东、广西、山东、浙江等省、区由于扩大了开发性生产,合理利用中上层鱼类和虾类,因而提高了捕捞产量和质量。此外,我国已有 10 家远洋渔业公司,它们

采取独资或合资经营形式,分布在 10 个国家的海域捕鱼。目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近海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继续衰退,捕捞强度很难控制,保护和管理渔业资源十分困难。

(三)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因为我国近海资源衰退,所以海洋捕捞业必须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在这里,多目标主要包括:

  1. 适当捕捞替代资源。在一些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遭破坏以后,其摄食的饵料鱼、虾类资源必会大量增加。因此,可以适当捕捞这些鱼虾,以弥补传统经济鱼类不足,或作为养殖饲料动物蛋白的来源。但是,捕捞要适度,不可破坏生态平衡。

  2. 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和增殖资源。首先,应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加强对主要捕捞对象的管理,限制继续过度捕捞,力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主要传统捕捞对象逐步恢复。其次,逐步发展人工鱼礁,改善渔场环境,增加天然鱼苗的成活与成鱼率。第三,人工投放优良品种,增殖资源,改良种群结构,增加资源量。

  3. 发展 200 米水深以外的外海渔业。这是我国渔业捕捞的薄弱环节, 应当逐步加强。据有关专家分析,外海渔场可捕量可能在 200~300 万吨之间。我国每年从中获得几十万吨的产量是有把握的。发展外海渔业,实际上是把我国作业渔场向外推延,即让功率为 441.3kW(即 600 马力)的渔轮去水深 100 米以上的海区作业。

  4. 发展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业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进行深海捕渔作业;二是在其他国家管辖海域中发展渔业。深海区有一些资源利用不充分, 如章鱼、金乌贼、柔鱼等,其资源量可达几亿吨,但目前开发利用的国家不多。另外,南极磷虾资源也有几亿吨,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捕捞。我国也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方式,开发其他国家管辖海域中目前他们自己不开发的资源,或通过发展深海捕鱼技术,开发深海渔业资源。经过努力,这两个方面各获得 50 万吨的水产品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