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军探索双射程空空导弹技术

李佑义

美国空军研制成功“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IM-120)之后,一直在探索未来新一代空空导弹技术,并提出双射程导弹(DRM)新概念。所谓双射程导弹就是既可近距格斗又能超视距拦截目标的空空导弹,兼备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和超视距拦截空空导弹的双重功能。美空军认为,双射程导弹在空战交换比、飞机装载灵活性、武器系统的后勤保障和全寿命费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代表着下一代空空导弹的发展方向。目前,美国空军莱特实验室正在进行概念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为研制作技术准备。

双射程空空导弹的概念设计目标 1996年11月,莱特实验室开始实施“先进吸气式双射程导弹”?A

ADRM)计划。该计划为期35个月,将通过概念研究、设计与制造模型、风洞试验等科研活动,研究先进吸气式双射程导弹在空气动力学、推进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的各种技术问题。导弹的概念设计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①从飞行高度为9100米、飞行速度为0.9~1.5马赫的飞机上发射时,导弹在最大射程达185千米时可进行过载为30g的全方位机动飞行;②从飞行高度为3000米、飞行速度为0.8马赫的飞机上发射时,导弹在发射后5秒之

内能够拦截一个初始斜距为450米、离轴角为45°、过载达9g的已锁定的迎面目标;③从飞行高度为6100米、飞行速度为0.9马赫的飞机上发射时,导弹应具备在飞行距离分别为9.3、36.6、93.0、185.3千米处拦截目标的能力,相应的飞行时间分别为8、24、61、152秒,相应的平均速度为1220、1525、1525、1220米/秒,相应的平均速度为1220、1525、1525、1220米/秒;④载机一次可载6~8 枚双射程空空导弹。

双射程空空导弹的关键技术

超视距拦截空空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在性能要求上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求阻力最小而射程尽可能远,有良好的气动构型,多采用雷达导引头。

后者要求有最大的机动性,以致不惜阻力损失,采用不安定控制面, 多采用红外导引头。为使双射程导弹同时满足超视距拦截和近距格斗两种导弹的性能要求,莱特实验室正在重点研究下述关键技术:

保形阵列导引头这种导引头可能采用使主动雷达技术和红外成像技术一体化的双模技术,具有主动和被动寻的双重功能。导引头将采用“类环形天线阵”,可提供极高的离轴发射角和角跟踪速率;采用电子扫描技术,可提供侧向半球和前向半球的雷达覆盖。莱特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在近期内实现离轴发射角150°,远高于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现有先进导弹离轴角100°的水平; 在中期达到全方位离轴发射。计划在1998年研制出模型试验导引头,用于地面试验。

尾鳍/反作用喷气飞行控制系统

将用这种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气动控制面或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为导弹近距格斗提供超机动性能。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在近期内使导弹的最近格斗距离达到450米;在中期达到300米。在近距格斗时,每个反作用喷气装置可提供的推力为2.7千牛,与尾鳍相结合,可使导弹在极高攻角下攻击机动飞行目标;在超视距拦截时,反作用喷气装置只在飞行末段使用,可攻击过载达9g的机动飞行目标。

莱特实验室在这方面已有技术准备,它曾实施一项名为“备用控制技术”(ACT)的探索性研究计划,成功地演示了高效率尾鳍反作用喷气控制的技术可行性,使导弹的攻角增加到70°以上,大大提高了机动性,同时减小了阻力和在载机上所占空间。1996年底,莱特实验室又开始实施“空中优势导弹技术”(ASMT)计划。该计划为期53个月,将进一步扩展ACT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分别对无制导和有制导的导弹弹体进行试飞,其飞行距离将超过典型的超视距拦截距离。

后向攻击能力

保形天线阵列技术、反作用喷气控制技术与载机后视雷达相结合,将使双射程空空导弹具备前所未有的攻击载机后半球目标的能力,即载机发射的导弹利用其自身的超机动性和导引头广阔的雷达覆盖能力,可攻击位于载机后半球

的目标。在攻击距离方面的研制目标是:在近期内达到25千米;远期达到6 0千米。

另外,美国和英国正在联合研究先进的战斗部技术,重点是提高战斗 部的致命性。其关键是提高战斗部爆炸能量的利用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将侧 向爆炸方式改进为前向爆炸方式,使被攻击目标处于弹头爆炸杀伤半径的中心。这项技术也可能用于双射程空空导弹。

根据双射程空空导弹计划安排和美军空空导弹装备现状分析,在20 10年之前,美军正在研制的“响尾蛇”(AIM-9X)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和不久前装备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IM-120)及它们的改进型将可能一直服役。在2010年后,预计美空军将逐渐引入这种全新的双射程空空导弹系统,大量装备可能要到2015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