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尖兵——俄制肩射式对空导弹

一九六九年夏天,以色列的一批战斗机向埃及悄悄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不料机群刚准备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行低空袭击,就遭到了埃及防空火力的猛烈打击。在这次战斗中,有六架以色列战机被击中,四架侥幸逃脱。美国情报部门随即获悉,埃及部队使用了苏联提供的一种新式武器,萨姆七型肩射式对空导弹。

*萨姆七型导弹

萨姆七型导弹在中东战场首次亮相便取得辉煌战果,一时间成了西方媒体竟相报导的热门新闻,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有关部门的警觉。长期以来,美、苏 一直处于紧张的冷战状态,中东战场自然也就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器试验场。六十年代末期,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低空突防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率先推出了轻便型肩射式单兵制空导弹“红眼”,专供前沿士兵打击超低空突防的敌机之用。紧接着,苏联也设计制造了萨姆七,并于一九六八年前后开始用来 装备摩托化步兵营和空降兵突击营。其后,许多共产国家和苏联控制的第三世 界小国都纷纷向苏联购进萨姆七,并装备起了自己的步兵导弹营。

这类导弹营,按照苏联的编制,大都配置有一个制空导弹排,总共装备九具发射装置。

它们使用的萨姆七型导弹在苏军中的正式名称为 9K32 型“箭 2”式空防系统, 西方国家由于搞不清它的型号,就按照自己拟定的命名原则称它为 SAM7。萨姆七,在结构和性能上,与美国的“红眼”导弹有不少相似之处,故有些西方评 论家认为萨姆导弹是从美国那里偷来的技术。

萨姆导弹系统,由 9M32 式导弹、9P54 式发射筒、9P53 式击发结构和 9P17 式地面电源装置组成,总重量十四点五公斤。其导弹部分包括头舱、舵机舱、战斗部、发动机、尾翼等。头舱中的红外导引系统由目标跟踪座标仪和自动驾驶仪组成。

座标仪采用硫化铅热敏元件作为跟踪探测装置,其工作波段为一点八到二点九微米,对摄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温热源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自动、连续测量飞机相对于导弹的角度,根据比例导引原理对导弹进行制导,直到最后命中目标。八百七十克重的破片式战斗部内装有三百七十克高暴炸药,采用机电触发式引信。推进系统使用的是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萨姆七的发射筒由玻璃钢制成,包括前盖、后盖、筒体、电源固定装置、发动机电接头和瞄准具等部分,全长仅一点四九米。发射筒兼作导弹运输和包装使用,外面有背带,便于行军时携带。发射筒前下方是发射机构,它由扳机、保险装置构成。出厂时,导弹密封在筒内,一次使用完毕既随手抛弃, 从而简化了操作和后勤处置。

发射导弹时,射手可先将发射筒扛在肩上,接通弹体上红外导引头电源,即可对空中进行目标搜索。当导弹捕捉到敌机发出的红外辐射后,发射装置会发出音响信号和光信号,射手根据信号作目标瞄准后即可扣动扳机,令启动发动机点火。

启动发动机点火后仅工作零点零五五秒,在导弹飞离发射筒前用尽燃料,并将导弹加速到每秒三十米的速度。零点三秒后,续航发动机点火,将导弹加速到每秒四百三十米,然后以此速度继续向前飞行。导弹在飞离发射筒时以每秒十九到二十一米的速度旋转,接着四片尾翼迅速展开。尾翼与导弹纵轴线有一定的倾斜度,因此能达到预定的转速,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性。如果导弹飞行十四秒后没有击中目标,自毁装置将引爆导弹,令导弹自行销毁。

萨姆七导弹直径七十二毫米,长一千四百二十三毫米,重九点一五公斤,有效杀伤半径六米。由于它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十秒钟内即可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普通士兵只需训练一天就可熟练掌握。据有关资料记录,萨姆七问世后,仅在东南亚地区就曾先后击落击伤过二百零五架各种型号的飞机。

在实际使用中,萨姆七暴露了设计上的若干弱点。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它所使用的红外导引头灵敏度还不够高,仅对喷气式飞机尾部排出的强烈红外辐射探测效果较好,而对飞机的其它部位反应就欠灵敏,因而该型导弹只适合于从敌机尾部实施追击,而不能有效地进行迎头拦击。另外,萨姆七的红外导引头易受红外诱饵和太阳光的干扰,当飞行方向与太阳之间的夹角小于二十度时,导弹很容易迷失方向;而当发射仰角小于二十到三十度时,导弹又很容易受地面较强的红外辐射源误导。该导弹由于没有设计敌我识别装置, 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很容易误伤其它目标。而且,这类导弹发动机的尾烟很大,也容易暴露发射者所在的位置。

*萨姆 7B 型导弹

针对萨姆七的弱点,苏联很快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设计出了“箭 2M”, 西方称之为萨姆 7B 的改进型产品。萨姆 7B 设计的重大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导引头:在导引头上增加了红外滤波器和弱红外辐射跟踪装置,使导弹在搜索和跟踪过程中不致受诱饵和其它红外信号的干扰。由于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得到了提高,导弹截获目标的距离也跟着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左右。

  1. 增加敌我识别装置:在导弹发射筒上安装了敌我识别天线,以减少误伤事故的发生。另外,导弹还设计了目标自动截获装置,使目标捕捉、角度测定和导引头的控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从而提高了导弹在复杂环境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2. 改进推进系统:导弹采用了新设计的发动机,增加了续航发动机的体积和药粮。改进后的导弹长度增加到了一千四百四十毫米,发动机的重量也相应增加了零点六五公斤,但飞行速度却增加到了每秒五百米,最大射程增加到了四千二百米,最大作战高度增加到了一千五百米。

这种改进型的萨姆七导弹,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七一年前后大量生产并取代老式的萨姆七装备部队。目前所说的萨姆七,一般指的是萨姆七改进型,萨姆 7B。

*萨姆十四 因为萨姆 7B 导弹寻的头工作于一点七到二点八微米波段,而且没有冷却装置,所以其红外灵敏度还是受到限制,仍然只能尾随飞机 的喷气口进行跟踪。美国“红眼”导弹则不同,它采用的是冷却式红外探测器, 工作波长为三微米,灵敏度比萨姆 7B 要高得多。苏联为了弥补这些技术上的差距,又对萨姆 7B 进行了改造,推出了萨姆十四。

萨姆十四采用了新设计的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使用氮进行冷却,工作 波长为三点五到六微米,红外灵敏度比萨姆 7B 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以全方位地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飞行目标。由于新的探测器对紫外辐射也有很强的灵敏度, 故其反干扰能力也显著提高了。

一九八○年前后,苏联开始用萨姆十四装备部队,西方国家称之为“小妖精”,它在苏军中的型号为 9K34“箭 3”。该导弹直径七十五毫米,长度一点三米,最大射程为四千五百米,其战斗部装入了更多的高能炸药,显著提高了对目标的摧毁能力。由于在发射筒下部安装了电池和冷却装置,此外导弹还安装了数字式电子组件和抗红外干扰装置,这就使得整个武器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萨姆十六和萨姆十八

八十年代,由于苏联的幕后策动,地区性局部战争愈演愈烈,性能先进的 常规武器在战场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苏联推出了“针” 式轻型制空武器,并发展成两种不同的型号,西方国家把它们称之为萨姆十六 和萨姆十八。

萨姆十六在苏军中的型号是 9K310“针 1”武器系统,其特点是采用了自动转向装置,导弹在飞离发射筒后能自动准确地转向目标,既能对目标进行尾追,又能迎头攻击目标,从而提高了毁伤目标的几率,简化了射击操作程序。该型导弹直径较萨姆十四小,战斗部前端成尖锥状,装药比萨姆十四要多,因而杀伤威力更大。萨姆十六的发射筒下方有电池和圆球状冷却装置,和发射筒之间呈倾斜状,而萨姆七、萨姆十四的冷却装置是与发射筒平行的。

萨姆十六还装有雷达应答装置,可以有效地区分敌方和己方的飞机。与萨姆七、萨姆十四相比,萨姆十四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新型肩射式制空武器。

一九八三年前后,苏军装备了 9K38“针”式导弹,即西方所谓的萨姆十八或“松鸡”导弹。它是萨姆十六的改进型,其特点是采用了新型双色红外导引头和目标识别区,因而能在强大的红外干扰环境下有效地命中和摧毁目标, 作战效力比萨姆十四提高了六倍。该导弹战斗部重量增大到了两公斤,而且采用了延时引信。当导弹击中目标时,如果火箭推进器的推进剂还没有耗尽,它还可以随战斗部一起在敌机内部引爆,从而大大增加了导弹的破坏作用。

萨姆十八最大射程为五千二百米,可以迎击速度为每秒三百六十到四百米的飞行目标,尾追每秒三百二十米的目标。该导弹可以从预先设置的地面阵地发射,也可以从各种车辆上发射,它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只需十秒即可完成。

开始战斗时,射手先进行目标搜索,并通过雷达应答器进行敌我目标识别。确认敌机后,射手即可瞄准目标,并按下发射钮,令导弹的导引头将敌机锁定。零点八秒后,系统发出发射信号,发动机开始启动,将导弹从发射筒中发射出去。导弹飞离发射筒后,在导引头的引导下,将会对目标自动进行跟踪。

该导弹引信加有双重保险,第一重保险使导弹在启动主发动机前绝对安全可靠,不致在发射阵地附近发生意外;第二重保险是在导弹飞行八十到二百五十米距离后解开引信的闭锁装置。此外,导弹上还有一种辅助保险装置, 以保证导弹在近距离遭敌机射击或从五米高空坠落下来时不致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