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寻找毛泽

东经历了改革开放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自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大地上重新兴起“毛泽东热”。久违多年的“红太阳颂”又在街头回响,毛主席像高悬在汽车上,毛泽东的书和描写毛泽东的书又畅销起来⋯⋯这种民间自发的风潮,不仅反映了许多干部群众对社会风气特别是种种腐败现象不满而出现的怀旧情绪,更多的还是对探寻未来发展道路的前瞻。许多人在盲目模仿西方碰壁之后,又深切地感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古老传统的泱泱大国里必须有适合特殊国情的政治经济方略,于是又回头查找认识中国国情的理论武器,并对真正出自于中国大地且有巨大精神魅力的领袖毛泽东重新产生了崇敬之情。

与社会上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出现的否定毛泽东的思潮相比,在军事系统内,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所受的非议还是较少的。然而,社会开放的大潮不可能不冲击到军事领域,一方面是某些人仍坚持“凡是派”式的僵化态度,不肯全面反思毛泽东的功过,并自诩为朴素的感情;一方面则是少数人全盘抛弃毛泽东的理论学说以及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历史传统,如同当年“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者一样,走上“言必称西点”,奉外国的军事学说为神明的邪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现象又恰恰是前一种现象所促成的另一个极端。为了使我们国防现代化的艰巨事业更好地开拓前进,很有必要肃清这两种倾向所形成的障碍。近年来,人们在思想上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 在现代化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中,仍需要寻找毛泽东。这种寻找又不能是“三忠于、四无限”式的盲目崇拜,而应是从理性出发,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作为正确分析和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事物的武器。同时,还应该以毛泽东本人极为丰富的实践为参照值,为我们在变幻的国际风云及国内社会结构大震荡的正途歧路和漫漫里程面前,选择达到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最优途径。

我们谈到的毛泽东晚年在军事问题上的失误,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解释,当然不属于我们应该遵循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但是,作为毛泽东个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却都是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应该吸取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因此,除掉过去毛泽东身上笼罩的“神”的迷雾,向广大军民还原其本来的形象,是学习和借鉴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前提。

毛泽东是一个历史性的伟人,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踏踏实实地立足于中国大地,深入地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实,又如饥似渴地吸收了由国外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实,那就是自近代以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英美资产阶级曾最起劲地向古老的神州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可是在中国社会上一直并没有多少市场。恰恰是源出于德国并转经俄国输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唤起了中国最广大的进步人民。而他们革命的主要对象,也正是仿效德国、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并与中国封建势力“中西合壁”的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的革命阶级和反革命阶级,同样都只需要适合自己战斗的思想武器。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饱学书生,一个从青年时代起就知行并重的实践家,毛泽东能够对外来的理论学说按照中国最广大人民的需要进行消化和再创造,从而提出富有巨大的实践感召力的思想理论。毛泽东的一系列军事学说,正是其中最光辉的典范。从未进过军校的毛泽东在指导战争中却有举世震惊的杰出成就,就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能使最广大民众接受的最好证明。那些沉溺于外国兵书经典、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军事家,不论如何抵毁毛泽东,在历史事实的成败检验下,他们的理论武器及其在实际中的成效在毛泽东面前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战争放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并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毛泽东晚年在军事问题特别是国防建设上的失误,恰恰也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陷入了误区。毛泽东作为一个凡人,又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一些弱点, 这也是我们这块独特的土地上给任何人都会留下的与生俱来的胎记。

在我们古老神州的万里沃土上,千百年来哺育出多少威加海内兮的风流人物!他们各领风骚,却又冲不出各自时代的局限。恩格斯在谈论历史人物时说过:“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405 页)毛泽东是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军事家,他所处的环境及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主要是本国传统的影响,中青年毛泽东的探索之艰辛,成就之伟大,以及晚年毛泽东的某些失误,无不是环境和时势所造就。不论辉煌与阴影,功业与惋惜,光荣与失误,都可以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找到影子。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基础农耕结构,特别是其千年不变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既要求以专制主义的大一统方式进行治理,同时也为其对立面即割据势力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反抗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农民战争、争夺皇权的残酷撕杀、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争斗和地方军阀的混战,以及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冲突引起的民族战争,历朝历代持续不断。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式样之复杂,都为世界古代史上所罕见。正是通过对如此丰富的战争实践的总结,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兵书典籍,才出现了直至今日还令国际上许多人士赞叹不已的《孙子兵法》等一系列军事艺术的瑰宝。可是,长期停滞的生产方式及其造成的军事斗争手段改进的缓慢,又使中国传统的军事学说重于思辩而轻于技艺,这些对中国近现代军事科学的进步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近代的中国过于贫弱,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巨大反差,使中国的领导人容易出现企图一举改变国家面貌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大跃进”一词的发明者,恐怕应归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自投身革命战争起,就以深逢的目光探索着胜利的方向,并向全党全军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具体行动中,毛泽东却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谨慎行事。正如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早期的文章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有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106 页)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以“诸葛一生惟谨慎”式的精神,从不弄险以求侥幸。可是建国之后,当他成为一国的当家人, 国家间的强烈反差和历史使命感,又使他犯了自己过去一再批评过的革命急

性病,如确定若干年超英赶美的具体日程表等,恰恰是违反他过去正确论点的举动。

明白了这些,人们就不难悟出,古代中国为什么能在军事舞台上演出举世无双的如此丰富的战争剧目,近代中国却为何又在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此步履蹒跚;作为万里长征第一步的革命战争是那样的势如破竹,而建国之后国防建设却曲折反复。这些,都可以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找到答案。毛泽东属于中国,他是中国历史的自豪和骄傲,他身上同时也有中国历史的重负。我们学习毛泽东,要学习他伟大的爱国主义胸怀和民族精神。至于因长久的历史积淀在伟人身上所造成的某些弱点,则是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并在今后现代化的道路上注意引为鉴戒。

有探索就会有失误,勇于试验的失败者仍然值得敬佩,并远非株守坐待而平庸无过者可比。毛泽东曾以超出常人的胸怀和魄力,以及诗人的浪漫, 在战争舞台上导演出举世惊叹的雄壮活剧。可是,当他的思维轨迹偏离正途后,也出现过凡夫俗子所不可理喻的失误。当然,毛泽东晚年在军事问题上的失误,与他一生在这方面的辉煌业绩相比只是白壁微暇。

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艰苦的社会整体系统的再造过程。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现代化,也只有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能完成,而这一完成又必须很好把握历史传统与未来要求二者的结合。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革命战争造就的这样一支人民军队的基础之上,迫切需要注重继承和发展并重。毛泽东的个人活动,恰恰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最生动的榜样。同时,在这一历史转换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挑战,会面临种种选择,需要真正有效的思想武器。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个人的名字命名并代表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又是其他思想所不能替代的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学说。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不朽,并不在于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指导战争成功的某些范例,以及当时的具体工作方针,而在于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观察、认识和对待军事问题的方法。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武器技术和战争式样如何发展,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是长久适用的。对于将经历世纪交替的一代人来说,寻找毛泽东,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并以此更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当年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一项伟大的探索,如今在改革开放中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样也是一项新的探索。道路尽管曲折,前途却无比光明。毛泽东在他刚刚点燃星星之火时,就以满腔激情描绘斗争胜利的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106 页)以同样的豪情看待我们奋斗的前景,将会激励我们升华时代精神,高扬民族自尊,继承前贤,启

发后昆,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及人类进步事业努力作出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