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一个幽灵,毛泽东的幽灵,就一直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在清末和民国时代出生,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过的人们,其生活的欢乐和痛苦、事业的荣辱与成败,大都曾与这个历史伟人的思想和行动联系在一起。从太平洋彼岸那个金元帝国的历届总统,到北方强邻的各位首脑,也时时关注着这位虽出自“一穷二白”之国却有着独特性格和惊人魅力的中国巨人。不论是他的崇敬者,还是他的朋友或同情者,甚至是他的敌人, 在许多时候都不能不承认他的威力和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对于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毛泽东始终是心目中最伟大的领袖,其神圣的位置是多少年里无人能够替代的。作为“载舟之水”的中国亿万普遍群众始终崇敬毛泽东,是因他们将自身社会地位的根本改变归功于毛泽东。毛泽东在世时,我曾倾听过无数来自旧社会的工农颂扬毛泽东如何解放了他们,虽说感激之情中可能还带有点个人崇拜和迷信的色彩,但确实是发自内心的。经历过“文革”浩劫和痛定思痛的反省后,我看到多数老一代普通群众仍然尊敬毛泽东。不论经历过什么生活曲折,包括“三年困难”和“十年动乱”,那场伟大的中国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还是这些人毕生最为难忘的幸福,而中国革命又是与毛泽东的名字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建国之后,中国人民在五十年代和“文革”前几年又曾经历过社会上返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圣洁时期,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善”和物质上的寡欲不一定有利于刺激经济,可是人们在道德上无疑却要对此倍加赞扬和怀念。不久以前,笔者曾问过:“打的”的老年人,为什么他们信任挂毛主席像的司机?回答是,按照常人所思,挂这种像的人可能是毛泽东的信徒,就应“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一般不会“宰人”。

毛泽东作为“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一斗争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生中有过许多敌人。然而,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坚毅的性格和机敏的谋略艺术,以及作为斗争胜利者的成就,使其有头脑的对手也不能不佩服。作为毛泽东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尼克松访华时,出自内心而非客套地当面对毛泽东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笔者也曾参观过号称世界最大艺术殿堂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二十世纪艺术展的人物肖像中,只有一幅巨幅领袖像——毛泽东像。在美国、日本的军事院校中,我也看到毛泽东的著作至今仍被作为重要的参考书。美国的一些史学家和老军人曾对我表示过,中美两国过去在战场上曾是敌人,然而正是经过朝鲜战争, 美国才真正将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通过实际较量才从内心佩服中国军队及其统帅毛泽东。许多西方人当然不会赞同毛泽东的思想和事业,但是任何客观地看待和尊重历史的人却都会尊重毛泽东。

如果全面地看待历史,尽管可以看到毛泽东在晚年有种种过失,但也能看到他曾为病弱古国振军威,曾为几亿人民增光辉。虽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不能仅将这些视为毛泽东个人的作用,可他确是功彪史册的辉煌业绩最突出的代表,是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仅从功名成败而论, 数千古风流人物,以平民之身而能统一天下者,中国历史上除刘邦、朱元璋外,只有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其雄文卷卷,武略盖世,也无怪乎从饱学之士到目不识丁者都曾对毛泽东顶礼膜拜般的敬仰,将他视为中国的自豪和骄

傲。

如今,毛泽东虽离开人间已有十七年,可是历史伟人的去世,只意味着他个人的呼吸、思维的停止,却不表明其思想及精神的消失。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并以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几代人。一些西方人过去曾讥笑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教育是“洗脑”,事实上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头脑只能靠环境改变,决非单纯的宣传教育可“洗”。过去,广大的中国人热爱毛泽东,恰恰是其所处的革命与战争的历史环境所造成。在今后的和平发展时期内,对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武器的呼唤,也使新一代中国人敬重并以理性的态度去重新寻找毛泽东。

笔者曾与许多过去的老将军、老战士及当年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论过毛泽东,深深感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一代人虽然历经曲折磨难,其中也有毛泽东晚年某些失误所造成的原因,但他们却始终高举毛泽东的旗帜,并永远崇敬毛泽东。这是因为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奋斗和成就,都与毛泽东领导和代表的事业紧密相连,否定了毛泽东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特别是那些曾驰骋疆场的老一代将领们,无论他们的个人风格、习性和知识结构有多少差别,可是观察和对待政治军事问题的思维方式却近乎一致,即:都遵循着毛泽东过去教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知道党和军队的过去,不会真正知道我们今天起步向前开拓的基础。

我们这些在共和国旗帜下出生,在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政治教材的年代中成长的一代人,对毛泽东同样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那大动乱的年代里,我们曾将纯真的激情和最宝贵的青春付给了悲剧性的内耗。然而。在那一生最壮丽年华中,我们在人间正道沧桑上的追求,以及对虽未实现却不失其绚丽的未来理想的憧憬,毕竟也是在毛泽东的指引之下。“寻找毛泽东”,也就是寻找我们那些带有理想主义光辉的美好精神境界。在商品经济泛起的拜金主义大潮中,人们往往更需要这些代表真善美的东西。“毛泽东热”在中国土地上兴起后,许多中年人同样为之动情,并感染了并未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新一代人也去了解这位伟人。

世人都是以自己的心态来了解和对待领袖,如同读《红楼梦》一样,道学家、才子和革命家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作为新一代的军人,从毛泽东身上看到的主要是他那曾改变了中国和世界面貌的战争业绩,并思索着这些业绩如何能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军事舞台上再度辉煌。缅怀和追寻毛泽东的足迹,也恰恰是探求我们自己在现实和未来最重要的参照值。过去看到井冈茅舍、延安窑洞,往往只给人简单狭义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其实,毛泽东所创立的井冈风范、延安精神博大精深,远不是穿草鞋、自己动手开荒生产等具体形式所能代表的,它还包括不拘本本、一切唯实的思想解放,以及发扬民主、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和尽可能发展经济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冲脱僵化的教条去回顾这些,无论对经过传统教育的人或是刚刚涉足社会和军旅的人, 都将会使其受到极为生动的教育。

毛泽东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国家几代人需要认真学习和从中吸取精神财富的宝贵源泉,也是从事军事工作的同志不应缺少的基础课。如今的人们学习毛泽东的伟大理论,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像当年“天天读”那样背熟某些语录,套用某些论断,而重在掌握如何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认识

事物,用以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如今学习毛泽东的伟大实践,也不能照搬过去的一些做法,主要应仿效他终生不倦的探索精神,勇于开拓和进取。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听过了本世纪上半叶革命和战争的主旋律,又有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本世纪下半叶,我们这个国家和星球上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我们军队在过去战争年代的许多拿手好戏在新条件下会失去以往的光辉,变成隔日黄花。例如,在敌方拥有大规模杀伤兵器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集中兵力于敌多少倍的老办法,以庞大兵团用于一狭小战场, 势必为人刀俎之肉。再如:毛泽东曾长期强调发挥我军擅长夜战的优势,而在如今对手拥有先进的夜视器材的情况下,夜战就不一定是自己的优势,甚至可能利敌而不利我。毛泽东“本本”上的现成论断和他当年指挥作战的许多方式,有些显然应加以改变。毛泽东在建国之后提到过去克敌制胜的十大军事原则时,也曾说过:“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 375 页)我们讲继承,讲发展变化,变中亦有不变。那就是,具体战法应该紧紧追随世界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原理则是一切从事军事工作的人始终应遵循的。

要学习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仅仅知道实事求是的原则还不够,应该进一步掌握其在军事领域“实事求是”的方法,即军事辩证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名篇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在军事领域中处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掌握了这些,才会终身受益。例如,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研究战争特殊规律的方法,来分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规律;我们也应该以《论持久战》中的辩证观点, 预测中国国防建设的进程;我们还能学习《论策略》等名篇中所阐述的斗争策略和艺术,在国际战略舞台上掸圃纵横,争取对我国最有利的地位⋯⋯总之,“毛泽东热”的正确方向,不应只限于让人知道这位老人家当年喜欢吃红烧肉、睡木板床,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启迪人们效法毛泽东的理性思维,改变时下因追求物质而带来的精神匮乏,以正确的思想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目前,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人们的观念,毛泽东当初进行实践的环境与今日相差已不啻天渊,然而有一点是相似的,即都在进行着一种前无古人的无模式可循的求索。20 岁的毛泽东以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之志,曾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引为座右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样,在今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使中华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大国防而奋斗的道路上,我们从毛泽东身上所能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不也正是这种求索精神吗!

笔者多年来一直有志于研究毛泽东。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应中央文献出版社之约献上此书。本书是为了纪念军事家毛泽东,却又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毛泽东,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力求以符合现代要求的思维方式,真正全面地分析并历史地还原这位伟大军事家过去的思想和实践过程,并从中揭示其宝贵的精神实质,对现实和未来提供一点启迪。因而受命以来,既感

已偿宿愿,又觉运笔维艰。

驰名世界的名著《君王论》的作者马基雅维里在该书献词中曾说过这样一段寓意深刻的话:“风景画家如想描绘山岭与高地,那就得置身于卑谷; 如想纵揽广野平原,那就得高踞山岭。同样道理,要彻底了解人民的性质, 必须是一位君主;而欲知君王们的性质,却必须是一个平民。”时代的进步, 使今日任何作者都可以求实之意畅论领袖。可是要真正写好领导人,在某种程度上却仍如马氏所言。笔者因个人的经历及职业原因,既从卑谷举目仰视过,又探足过从山岭俯察的角度。当我作为中学生、山乡插队知青和连队战士时,眼中的领袖和统帅确有高不可测的决策术和诸多难解之谜;可是当我进入历史殿堂,亲手翻阅最高领导人的浩瀚原始文稿,并与有忘年交的熟悉毛泽东的老人们坐而论道时,又发现毛泽东经手军国要务时,也同凡人一样思考和处理问题,其功过是非亦在情理之中。于是,键盘上春秋一度,有此拙著问世。虽然有种种自己不满意之处,作为一种尝试还是奉献于读者,并希望老一辈、我的同代人以及年青一代不吝指正。

无论是在书本上或是在实地探寻一次毛泽东,都会感到大有收益。笔者因从事研究和本职工作之故,多次去过井冈山及延安等地。每到毛泽东当年的故居,总是感触良多,浮想联翩。在井冈峰峦之上,笔者曾不避拙陋,步苏东坡《赤壁怀古》之韵填《念奴娇》一首,在本书结尾之际,特抄录于此为纪:

浩茫竹海,连云汉,藏卧天华万物。凭吊旧踪,五哨处,众志曾垒铁壁。赤帜惊空,锤镰动地,忠骨堆如雪。绿荫松风,放歌一代英杰。

润之先生当年,朱彭汇聚了,哀兵励发。草履粗衫,弹指间,百载苍龙灰灭。

兴国雄图,关山犹逶迤,征尘染发。平生奋勉,此诚长昭日月。

最后,对为本书的完成提供过许多帮助的老前辈、学术界同仁及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谨表谢意。

1993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