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毛泽东
第一章 “挥斥方遒”的书生从戎之路
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如列宁所说:“伟大的革命运动会造就伟大的人物”(《列宁全集》第 29 卷第 71 页),毛泽东正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巨人。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自 1840 年“英夷”用圣贤书中从无记载的坚船利炮轰开长期封闭的“天朝”大门,惊醒了四千年的沉梦后,近代史册上所写下的记录就几乎全部是中国人屈辱挨打的历史。伴随着沦丧国土的悲鸣,强国救亡的呼声也逐浪腾高:
林则徐、魏源首倡“师夷长技”,在军事上开眼看世界,昏愦的朝廷却无动于衷;
曾、胡、左、李以“西学为用”,随之创建了西式装备的陆海军,可是却在甲午硝烟中灰飞烟灭;张之洞一曲《自强军歌》,唤起多少学子赴东流入军校习武,然而徒弟却依然在师傅的威逼下接受“二十一条”⋯⋯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青年毛泽东这一热血男儿得知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后的奋笔疾书,道出那个历史时代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心声。早先曾进入水师学堂、又赴日本学医,后来想在精神上救治中国的周树人,即后来的鲁迅先生,也曾与许多人一起倡导“军国民主义”,希望以“斯巴达魂”救治国家的病弱。振兴武备的强国之梦,与救亡与启蒙一道,长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交响曲中的主旋律。
军事上衰弱的中国呼唤军事家,可是在那些洋径滨式的武备学堂中造就的人才中,却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阀武夫,战场和操练场上又只是一再抄袭德日式的战术教范。即使有如在日本士官学校获头名佩剑的兵学英杰蒋百里等,终身只能在军校讲台上和人少问津的书本上讨生活。当时谁能料到,问鼎近代中国军事泰斗者,却是那个出身于韶山乡间,从未进过军官学校,满身“书生意气”的农家子——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