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一)水稻

水稻是辽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5 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 720.3 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6.6%;稻谷产量 26.3 亿公斤,占粮豆总产量的 23.2%,均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

辽宁的水稻,全部是粳稻。在我国,辽宁属于北方稻谷分散产区,东北单季粳稻产区。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夏稻冬闲。辽宁水稻分布很广,各地区各县都有种植,但主要是集中于辽河中下游平原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和盘锦、营口地区,以及黄海沿岸的东沟、庄河沿海平原。这 3 个地区水田面积占全省 76.6%,产量占 80.3%。

辽河中下游平原是辽宁省最主要的水稻产区,占全省水稻面积的 2/3。

建国以来,随着辽河、浑河、太子河的治理,在干、支流上的大伙房水库、清河水库、汤河水库、参窝水库、柴河水库、南城子水库等大型水库的建成, 水稻的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不仅盘锦灌区水稻面积迅速扩大,而且沈抚灌区、浑南灌区、浑北灌区、浑沙灌区、浑蒲灌区、清河灌区、辽阳灌区、双绕灌区等也都发展成为重要水稻产区。

盘锦、营口地区是辽宁省水田最集中的地区。1985 年水田面积 161 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 53%,稻谷产量 7.6 亿公斤,占全省稻谷产量的 28.9%,是本省各地水田最为集中和商品率最高的水稻产区。

盘锦、营口地区的水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下游平原和沿海平原,在营口市的东部山区则甚少。这里的水稻生产建国以前已有一定基础,建国以后又把这里作为水田重点发展区,随着辽河干、支流的大型水库建设,区内的改洼治涝,大片的盐碱地和海滩地被开垦为高产的水田,历史上十年九涝的“九河下稍”之地,辽宁的“南大荒”,现在已变成了“米粮仓”。

盘锦、营口地区无霜期 170 天以上,生长期较长,水稻以晚熟种为主。水田灌溉系统比较完整配套,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生产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用水日益紧张,现在虽然还有一定数量的可垦荒地,但因水源的限制而不能开发。

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辽阳、鞍山市,是辽宁另一个商品稻谷集中产区。1985 年,这一地区水田面积 281 万亩,比盘锦、营口地区多,水田占该区耕

地面积的比重为 25.2%,远低于盘锦、营口地区。稻谷产量占全省的 38.6

%,是全省最大的稻谷产区。

这一地区无霜期 150~165 天,≥10℃积温 3400℃以上,年降水量 700 多毫米,从气候条件看,具有中温多雨,生长期较短,短日照的特点,适于发展中熟的粳稻生产。建国以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在辽河、浑河、太子河沿岸平原开辟了大面积的水田。由于本区地势平坦,接近水源地和大城市消费区,水田发展最快,尤以沈阳地区更为集中。

沈阳地区(含市郊区和新民、辽中两县),1985 年水田面积 172.2 万亩, 占全省水田面积的 23.9%,占沈阳、辽阳、鞍山 3 市的 61%,是全省各市水田面积最多的地区,且水稻商品率高,在全省居重要地位。辽阳市的水田与沈阳地区连成一片,主要集中在太子河沿岸平原一带,1985 年水田面积 68.5 万亩。鞍山市的水田分布零散,在以沈阳为中心的水稻产区不占重要地位。

东沟、庄河两县沿海平原,是本省第三大商品水稻集中产区。1985 年水田面积 105 万亩,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58.3%,稻谷的商品率高达 50%以上。

东沟、庄河沿海平原发展水稻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年降水量 800~1000 毫米以上,并有鸭绿江、大洋河、庄河等大河流流经本区入海及各河上中游的水库,成为全省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地区;无霜期 160 天以上,≥10℃积温3600℃左右,具有温高、水多、生长期长等特点,适合种植中晚熟的粳稻。

从发展来看,本区水资源条件比较丰富,开辟水田尚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英那河水库二期工程的建设(可增加库容 1 亿立方米),在庄河沿海等地还可以扩大水田面积。

在东部山区的抚顺、本溪、丹东(除东沟县)各县,1985 年有水田 49.1

万亩,其中抚顺市占 32 万亩,其余多分布在各县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分

布零散,商品率低,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辽北的铁岭地区有水田 63.6 万亩, 主要集中于开原、铁岭两县西部的平原,商品率也高,其它地区水田分布不多。本省的辽河锦州、朝阳、阜新 3 市由于水源不足,1985 年只有水田 33.9 万亩,不仅分布零散,单产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