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运输的发展
辽宁省是我国铁路建设较早的省区,但早期建设的铁路大部是帝国主义者侵略的产物。1894 年京奉铁路(现沈山铁路)延长出关。1903 年建成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今哈大线)。到 1929 年,辽宁省东半部已形成了以沈阳为中
心的铁路网。从 1931 年到 1945 年的 14 年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在东北
的血腥统治,对中国扩大侵略,共修了 1897.7 公里铁路。四平—梅河口、锦州—承德、新立屯—义县等铁路,均在这段期间修成。与此同时,1921 年开始将长大线南段建成双线起,到 1944 年长大线全线、沈山线(除沟帮子—新民区段)和沈安线(今沈丹线)全部建成双线。在沈阳和苏家屯间还建了三线,并建设了辽溪线等重要的联络线(表 37)。
表 37 辽宁省解放前修建的主要铁路
年份 |
铁路线 |
备注 |
---|---|---|
1901 |
长春—大连 |
1903 年正式通车, 1908 年改轨距为 1435mm , 1931 年改为复线 1931 年改为复线 |
1903 |
沈阳—抚顺 |
|
1905 |
沈阳—丹东 |
|
1907 |
沈阳—山海关 |
|
1914 |
本溪—田师付 |
|
1929 |
沈阳—吉林 |
|
1927 |
金州—城子坦 |
|
1930 |
南关岭—甘井子 |
|
1944 |
本溪—辽阳 |
辽宁铁路网不仅密度大,而且各线的运输能力(通过吨数)也较大。1944 年东北铁路按运输能力大小分级,运输能力通过 1400 万吨以上的有长大、沈抚二线;运输能力通过 700~1400 万吨的有沈山、沈丹二线。按 1943 年每日每公里平均运输货物吨数计,长大、沈山、沈抚分别居 1、2、3 位,每日每平方公里平均运输货物在 16100~28600 吨之间。而东北地区铁路平均仅为6834 吨。因此,铁路运输方便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条件之一。
1945~1952 年间,由于当时东北地区的铁路由苏军军管会管理,经过
1950 年 2 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其中规定:
“苏联政府将共同管理的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联于 1952 年 12 月 31 日将该铁路正式移交我国。从此,东北铁路由我国政府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铁路长度已达 2892 公里。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在改造旧线的同时,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陆续修建了一批新线。主要有沟海线、开丰线、田五线、南票支线、沈丹线东段复线及其它联络线和支线 700 多公里。因而到目前为止,全省铁路达 3538 多公里,成为全国铁路密度最高的省份。
随着旧线改造,新线建成,全省铁路网已基本形成,提高了运输能力, 客货运量逐年增长。货物运输量由 1952 年的 2911.2 万吨,提高到 1985 年的
13885 万吨①;货物运输周转量由 1952 年的 145.6 亿吨公里,提高到 1985 年
的 825.7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由 1952 年的 3242.6 万人,提高到 1985 年的
18728 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由 1952 年的 41.5 亿人公里,提高到 1985 年的
- 亿人公里(表 38)。
表 38 辽宁省铁路客、货运输量发展表
项目\年分 |
单位 |
1952 |
1957 |
1965 |
1978 |
1980 |
1982 |
1984 |
1985 |
---|---|---|---|---|---|---|---|---|---|
货运量 |
万吨 |
2911.2 |
5984.0 |
7137.3 |
13414 |
12757 |
12884 |
13526 |
13885 |
货运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145.6 |
300.8 |
498.8 |
722.9 |
785.4 |
854.8 |
758.5 |
825.7 |
客运量 |
万人 |
3242.6 |
8283.9 |
10600.1 |
17545 |
17982 |
19313 |
19890 |
18728 |
客运周转量 |
亿人公里 |
41.5 |
71.5 |
78.8 |
169.6 |
190.6 |
218.1 |
223.5 |
251.1 |
注:客、货运输量均系发送量。
资料来源:《辽宁经济统计年鉴》( 1984 、 1986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