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经济中心
- 锦州市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北靠松岭山,南临渤海辽东湾。行政区划上共辖 5 个区(古塔、凌河、太和、葫芦岛和南票区)、5 县、2 市(绥中、北镇、黑山、义县、锦县和锦西市、兴城市)、全市土地面积 17466 平方公里,
总人口 460.0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30.44 万人,占 28.4%,农业人口
329.59 万人,占 71.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63 人。
锦州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松岭山脉、医巫闾山脉均在海拔 400 米以上。西南为狭长的滨海平原,地势低平,由山海关经绥中、兴城、锦西至锦州,形成长 185 公里、宽 8~15 公里的狭长地带,称之为“辽西走廊”,成为军事、交通要冲。
市内矿产资源丰富,有 30 多种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 金属矿藏主要有钼、锰、铅、锌、铜、金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炭、石灰石、莹石、膨润土、珍珠岩等。杨家杖子的钼矿在全国著名,黑山境内的钙基、钠基膨润土储量超过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锦州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属燕辽西郡。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经过辽西走廊通往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成为历史兵家必争之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期间属锦州省。1945 年“九、三”胜利后, 置辽西专署和锦州市政府。1948 年 10 月 15 日锦州解放,属辽西省,并为省会。1954 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成为辽宁省的一个市。其经济地理特征如下:
-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枢纽。锦州地处辽西走廊东端,面向辽东湾,附近有葫芦岛港,历史上就是关内外货物的集散地。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有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工业区,西近京、津、唐工业区,以这两个强大工业区为两翼,以广大腹地为依托。所以,对锦州市的发展非常有利。
锦州是通往关内外的交通枢纽,境内有铁路 8 条。京沈线横贯东西,连
接辽宁中部工业区和京津唐工业区。大郑、锦承、高新、魏塔等线与广大腹地相连。公路全长 4000 多公里。1984 年铁路货运量 1683 万吨,占全省铁路货运量 12%。公路货运量 3112 万吨,占全省公路货运量的 14.7%,公路货运周转量为 37929 万吨公里,占全省的 9.4%。葫芦岛是重要港口,目前以军民合作为方式,共同发展海运业。锦州机场已有民航业务,对促进辽西经济起一定作用。
- 工业基础较好,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和有色金属开采等工业在省内占居重要地位。
锦州市工业基础较为雄厚,1984 年已有固定资产净值 25.3 亿元,居全国第 27 位。工业总产值 52.9 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全市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产值 37.8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71.5%。根据本市工业发展历史状况与资源特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开采等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石油工业产值 16.4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31%,占重工业产值的 43.4%。其中,锦州石油六厂和锦西石油五厂、二厂的石油加工能力达 750 万吨,占全省石油加工量的 36.5%。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有锦西杨家杖子的钼矿开采,葫芦岛锌矿冶炼。化学与机械工业产值均占全省第三位。建材工业产值占全省第四位。纺织、石英玻璃、塑料、造纸、制药、服装等工业,在省内也有一定地位。
- 以棉花、油料、水果生产为特色的农产区。
锦州土地资源现状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气候适中,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市耕地面积 811.2 万亩,占全省的 14.9%。本市的锦县、黑山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县。区内盛产棉花、油料和水果,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棉花播种面积占全省 47%左右,棉花产量 2635 万公斤,占全省总产量的 40%。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花生产量为 17240 万公斤,占全省花生总产量的 53.6%。水果面积占全省水果面积的 27.7%,水果产量 15827 万公斤,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 16.6%。水果以梨和苹果为主,苹果栽培面积占全省苹果面积 15.7%,苹果产量 4006 万公斤,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 5.9
%,仅次于大连市,居全省第二位。本区是辽宁省梨的主要产区,梨园面积60~70 万亩,约占全省梨园面积的 52.5%,梨产量 7000 多万公斤,占全省梨产量的 46.7%。全区水果商品量为 7735 万公斤,商品率达到 56.1%。北镇、义县一带的鸭梨、绥中的白梨较为有名。
- 旅游资源丰富。辽西走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兴城的海滩、古城、温泉三大优势集中一地,距海岸 9 公里处有菊花岛,可开辟海上旅游,因而兴城有条件建成类似北戴河的滨海旅游地。王家窝堡的大笔架山也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 阜新市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的城市。在行政区划上辖 5 区(海州、太平、新邱、细河、清河门区)和阜新、彰武 2 县。土
地面积 8938 平方公里,人口 173.31 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94 人。 阜新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西北有努鲁尔虎山,东南有医巫闾山,地势
西北高于东南。山地面积占 38.3%,丘陵占 50.3%,平原占 11.4%。境内煤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煤矿资源储量在 15 亿吨以上,约占全省总储量的
18%。煤炭资源分布整个市区,东西绵延百里。油母页岩储量 1.1 亿吨,平均含油率为 6.6%。非金属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有硅砂、沸石、珍珠岩、紫沙泥、膨润土、石灰石、莹石等。其中莹石、硅沙、沸石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珍珠岩储量占全省第二位。阜新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是建筑工业的原料。
阜新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这一带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区。光绪二十九年在此建制阜新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为了掠夺本地的煤炭资源,建阜新市。本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境内有蒙古、满、回等少数民族 22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13%。其中蒙古族人口 18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7%,占全省蒙古族的 42.4%,建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其经济地理特征如下:
- 重要的煤炭、电力工业基地。煤炭与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84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 24.4 亿元。其中煤、电工业投资 13 亿元,占固定
资产总投资的 54.5%。阜新有 4 项煤、电工程属全国 156 项重点建设工程。
30 多年来,阜新煤炭工业已建成矿井 20 对,露天矿 2 个,采煤能力 1077 万
吨,已为国家提供原煤累计 3.6 亿吨。电力工业建有 55 万千瓦大型火力发电
厂 1 座,累计为国家提供电力 1002 亿度。煤炭和电力成为阜新市工业的两大支柱。
-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油料、糖料生产区。阜新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草地 270 多万亩,是辽宁省发展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地区。这里在历史上是以牧为主的农业区,当地素有养畜习惯,饲料来源广,随着草田轮作的发展,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1984 年末羊存栏已达 37 万只,比 1949 年增长 4.2 倍;牛存栏 6 万多头,马、驴等大牲畜达 14 万多头;
猪 43 万多头,肉类总产量 4781 万斤。牧业总产值 6201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16.1%。
根据本市自然条件的特点,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油料(向日葵)、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阜新是辽宁 省向日葵重点产区, 1977 年开始大面积种植,1984 年播种面积占全省向日葵播种面积的 35.6%, 葵花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 26%,为解决本省油料做出了较大贡献。向日葵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适于本区种植。此外,向日葵的花盘、葵花子饼等是牲畜的优质饲料,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在本区的土壤中含钾量丰富(含速效钾 130~200PPm),境内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甜菜生长和糖分的积累。由于条件适宜,甜菜生长较好,含糖率多在 16%以上。本区甜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甜菜总播种面积的 30
%,甜菜产量占全省甜菜总产量的 28.8%。甜菜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制糖工业的发展,同时压制甜莱糖的废渣等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因而本区形成了一个畜牧业、向日葵和甜菜生产相互促进的生产系统。
- 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分布地区。阜新位于辽西北,由于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同时境内平均风速达 3.6 米/秒,受风沙影响,使境内沙地分布面积大,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点县区。目前本地在沙丘上固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在沙地营林与护林的经验。
- 朝阳市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谷地。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与河北省的平泉、青龙 2 县交界。在历史上本市很早就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内地人口向东北移动,陆上交通除经过辽西走廊外,另一条陆路就是后人所称的“辽西故道”,也即出喜峰口经平泉、朝阳、沿大凌河谷到达辽河平原。因而本市的战略地位较为重要。
在行政区划上,朝阳市辖 2 个区(双塔、龙城)、5 县 1 市(朝阳、建
平、凌源、喀左、建昌县和北票市)。土地面积 22891 平方公里,人口 355.0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66.28 万人,农业人口 288.75 万人,农业人口占有较
大比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55 人。
朝阳属山地丘陵地形,境内有松岭、努鲁尔虎山两大山脉。市内矿产较为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 70 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达 2 亿多吨,主要
集中于北票煤矿。油页岩储量为 17 亿吨,主要分布在朝阳、喀左、凌源和建昌境内。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岩、石棉、沸石、膨润土、珍珠岩、大理石、硅石、磷、硫等。金属矿产主要有铅、锌、铁、锰等。建昌八家子铅锌矿探明储量占全省第三位。铁矿主要分布在北票与凌源县境内。锰矿主要分布在朝阳、建昌、喀左、凌源境内,探明储量 4478 万吨,占全省的 99%,为国家最大的锰矿产地。
朝阳地区历史悠久,1957 年在建平县杨树岭乡沿河断崖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上膊骨化石,称为“建平人”,距今约 3~5 万年。1973 年在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文物,证明远在 10 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朝阳在战国时期属于辽西郡西境,右北平郡东北境。三国时期,朝阳市属魏地幽州。唐代时期,朝阳属河北道管辖。清乾隆时期定名朝阳,由承德府管辖。民国时期朝阳属热河省管辖。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隶属冀热辽第十八行政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初,朝阳归热河省, 1955 年热河省撤销,归辽宁省。
在清朝初年,朝阳还是草木丰茂,禽兽繁多,河水清澈,物产较丰富的地方。后来由于连年战争,大量毁坏林木,使朝阳地区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成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朝阳地区进行了改造和建设,促进了朝阳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
展。其经济地理特征如下:
- 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用地比重大,以旱粮生产为主,棉花、向日葵、水果生产也较重要。
本市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 15.5%。在土地资源中,以农业用地为主,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 89.7%,非农业用地只占 4.3%,难以利用的土地占 6%。在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27.7%,园地占2.5%,林地占 29.5%,草地占 27.5%,水域仅占 2.5%。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三者比例大体相等,成为本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本市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在粮食作物构成中,又以旱粮生产为主。主要作物为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其中谷子和高粱所占比重较高,谷子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7.3%,高粱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29.7%,玉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21%,谷子、高粱比重高、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民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经济作物以向日葵、棉花为主。向日葵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的 35.1%。棉花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 31.9%,1984 年棉花产量 2850 万公斤,占全省的 43.2%,棉花和向日葵为辽宁省重要产区之一。
本市水果生产以苹果、梨、山楂为主。果园 53.15 万亩,果园面积构成中,苹果占 59.9%,梨占 33.9%,山楂占 3%。朝阳地区的苹果是辽宁省新产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生产的苹果色泽好、味美、易储存。尤其国光苹果的质量最好。建昌县的白梨在国内外均有市场。朝阳是全国苦杏仁四大产区之一,最高年产量(1965 年)1560 吨,占全省出口量的 90%。
- 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造纸、纺织、食品、印刷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全市工业总产值 18.07 亿元。工业部门构成中,以机械工业比重最高, 占工业总产值的 26.4%。其次是化学工业,占 13.6%。纺织工业占 12%。冶金、电力和食品工业占 8~10%,其它工业所占比重较小。机械工业具备了 1 万台载重汽车和 7000 台柴油机、2 万吨建材机械的生产能力。冶金工业具备 10 万吨钢材、10 万吨钢、12 万吨铁生产能力和 50 万吨选矿能力。电力工业发电能力达 26.3 亿度。纺织工业有 7.7 万纱锭、2500 台布机和 1500 万米的印染能力。此外,还有 4 万吨合成氨、77 万套轮胎、30 万吨水泥、22 万吨珍珠岩、17 亿块砖的生产能力。地方煤矿已具备 120 万吨生产能力,占全省地方煤矿能力的 1/4。
- 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阳境内全部是低劣的土路和原始性的交通工具。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如今境内陆路四通八达,
乡乡有公路相连,通车里程达 3245 公里。公路运输量 719 万吨,公路货物运
输周转量 18315 万吨公里。沈赤、锦赤、锦承、叶承、魏塔、金北、朝马等
铁路贯穿全境。铁路货运量 541 万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对朝阳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