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5 年来,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1.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逐步没收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对民族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等过渡形式,实现了和平赎买;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到 1956 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实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消灭了剥削制度。全省在社会主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个体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目前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各种专业户已得到蓬勃发展。1984 年末,全省各种专业户已发展到 37.8 万户, 占总农户的 6.8%,新经济联合体已经发展到 18784 个,从业人数达 11.5 万人;已有近百万个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

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的国民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1984 年全省的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的产值,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99.8%,个体工业产值只占 0.2%;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占 91.9%,个体商业占 6.3%。

  1. 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5 年来,国家在辽宁省的基本建设投资达 594 亿元,增加固定资产 457

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 342 个,小型项目 2 万多个,对全省的工业结构进行了根本的改造,改建、扩建与新建了一大批工厂和矿山。目前全省已形成了

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和建材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重工业基地。许多新工业部门,如采矿、冶金设备制造、汽车、拖拉机和内燃机制造、航空、造船、电子、高级合金钢冶炼、有色和稀有金属冶炼、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纤维等工业相继在辽宁建立起来,一些新兴日用轻工业产品也都达到相当的水平。1984 年与 1949 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 66.1 倍,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 34.5 倍,重工业产值增长 112.2 倍,

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有大幅度增加,钢为 83.9 倍,原煤为 7.9 倍,原油为

156.6 倍,发电量为 40 倍,水泥为 34.6 倍,机床为 18 倍。3.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5 年来,国家用于辽宁农业建设的投资 36.3 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982 座,塘坝 4100 座,万亩以上灌区 156 处,机电排灌站 74 座,保有配套

机电井 7.9 万眼,灌溉面积达 67.6 万公顷,治理盐碱地 94.1 万公顷,控制

水土流失面积达 279 万公顷,大大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的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化肥施用量、用电量等都成倍或几十倍的增长。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成几倍或十几倍的增长,1984 年同 1949

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 11.2 倍,粮食增长 2.5 倍,棉花增长 3.8 倍,水产

品 增 长 了 15.4 倍 。4.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 5 种运输方

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现有铁路营业里程达 3536 公里,其密度居全国之首。其中,建国以来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铁路,占现有全部铁路里程近一半,公路通车里程 3 万公里,已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全省有 3/4 的村通了公路。水运形成了以大连、丹东、营口等主要港口为枢纽点的海上运输,大连港是全国第二大港,是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三盟一市进出口的门户, 与世界五大洲的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沈阳民航机场已发展成为能起飞大中型飞机的民用机场,与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都有直达航班。大连机场经过改建和扩建,也开辟了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青岛等城市的航线。70 年代以来,修建输油管线 1300 多公里,贯穿辽宁境内的南北和东西。由于辽宁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为辽宁全省的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的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