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巨大

历史上和建国以后的较长时期,辽宁农业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为主,林牧副渔所占比重很小,至于作为农村经济的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以及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更为落后。1952~ 1978 年种植业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 70%左右。据统计,1978 年林、牧、副、渔产值合计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33.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由于认真地贯彻了“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逐步地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 农业中各业的产值虽然都有很大增长,但其中副业和牧业发展最快。1985 年与 1978 年比较,各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种植业下降 31.4%,林业下降 2.0%,牧业上升 3.4%,副业上升 31.1%,渔业因受保护海洋资源的限制下降 31.2%,种植业同林、牧、副、渔业的比例已由 1978 年的 1∶0.49 变为 1∶1.99,林、牧、副、渔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33.0

%上升为 1985 年的 66.6%。农业结构已由过去的粮食单一型生产向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也开始了大发展。1984 年全省乡村工业企业 9.4 万个,总产值 61.4 亿元,比 1978 年

分别增长 4.4 倍和 1.8 倍。从整个第二产业看,村及村以下工业和建筑业发

展的更快。1985 年村办工业产值 38.6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4.3 倍;其它各

种形式的合作工业和个人兴办的工业企业产值 19.2 亿元,多为从无到有。建

筑业产值 14.3 亿元(主要指农民建房和其它农田水利建设,不含农民进城的

建筑业收入),比 1978 年增长 34.5 倍,它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

为了适应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运输业发展很快。由过去以集体为主, 以季节性货运为主和主要是畜力运输,发展为集体、个人兼有,常年性客、货运输兼有,汽车、拖拉机、畜力车兼有的运输业。1985 年全省农村运输业总产值为 11.3 亿元(不含客运),比 1978 年增长 2.3 倍,农民进城从事旅

客运输收入,相当于农村运输业总产值的 15.5%。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985 年农村各种经济层次的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 17.5 万个,比

1978 年增长 11.4 倍。全省城乡农贸市场 2158 个,集市贸易成交额 25.7 亿

元,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2.7 倍和 11.9 倍。

由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1980 年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 83.6%、11.8%和 4.6%, 1984 年已变为 76.7%、12.9%和 10.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很快, 布局日趋合理。除了已将中部的辽河平原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的商品粮豆生产基地,还在辽东山地建立了林业生产基地、柞蚕生产基地、烤烟生产基地, 在辽东半岛、辽西丘陵建立苹果、梨等水果生产基地、花生生产基地,以及在不同地区建立商品猪、牛等畜产品基地和利用浅海水域及海涂建立海水养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为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