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果

辽宁属温带落叶果树区。全省水果有苹果、梨、山楂、葡萄、桃、李、杏,以及其它杂果等十几个树种。其中以苹果为主。

建国以来,水果生产发展很快。1985 年,全省水果总产量 80700 万公斤, 比 1952 年的 12645 万公斤增长了 5.4 倍。其中尤其是苹果发展最快,1985

年产量为 54800 万公斤,为 1952 年的 6.5 倍,约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 1/4、出口量的 60~70%和辽宁水果总产量的 67.9%。现已基本形成了沿渤海湾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商品苹果产区。梨是辽宁仅次于苹果的主要水果,1984 年总产量 18800 万公斤,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 19.7%。位于锦州和朝阳地区的松岭和医巫闾山麓,以及辽阳、鞍山地区的千山山麓,是辽宁主要商品梨产区,绥中白梨、北镇鸭梨、千山南果梨都是佳品。其它水果合计约占总产量的 8~9%。在分布上,葡萄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 2 市;桃和李子 86~90

%也集中于此,此外,锦州市的鲜杏产量约占全省 80%,大连市樱桃、柿子等杂果产量占全省的 80%以上(表 21)。

表 21 辽宁省各地区果树分布所占比重

树种比重地区

苹果

葡萄

山楂

其它杂果

全省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大连

61.4 4.0

36.9

2.4 84.6

48.1

4.4

80.7

营口

22.7 1.8

3.7

12.9 2.4

1.5

2.7

鞍山

4.0 3.2

1.6

2.0 0.4

0.5

2.3

9.8

辽阳

0.3 1.0

1.4

17.9 0.2

0.1

3.9

2.5

沈阳

0.4 1.0

30.3

0.8

0.3

0.6

0.2

抚顺

0.2 1.0

6.7

8.9 0.2

0.8

0.9

1.3

铁岭

0.5 2.3

4.3

22.3 0.1

0.9

2.9

0.7

锦州

8.0 65.1

6.2

11.8 11.9

41.7

79.7

4.6

朝阳

1.6 18.3

5.6

3.0 0.1

5.6

1.9

0.1

阜新

0.1 0.5

1.0

0.8

本溪

0.3 0.5

1.2

6.8 0.1

0.6

0.7

0.1

丹东

0.5 1.3

1.1

10.4

辽宁是我国苹果生产的老区,苹果栽培已有 80 多年的历史。

由于苹果的经济价值高,不仅甜酸适口,芳香味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以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增强人体健康,为国内外广大人民所喜食, 同时宜于加工成罐头,果酒、果脯、果干等,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与其它水果比较,苹果还具有贮存期长,品种繁多,成熟迟早不一,可以周年供应和便于运输等许多优点。加上辽南气候适宜,交通比较方便,于是逐渐在盖县、熊岳城、瓦房店、金州、大连附近的长大线两侧 3~5 公里内形成了集中成片的果园,成为辽宁省苹果栽培的集中产区。与此同时,在辽西的锦州、兴城、绥中一带也开始栽植苹果,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解放以后,辽宁的苹果发展十分迅速。1952 年,辽宁苹果主要集中在辽南。当时有苹果树万株以上的县有盖县、复县、新金、金县、庄河、营口、海城、绥中、兴城等 9 个县,其中盖县、复县、新金、金县、营口、海城 6

个县在 10 万株以上。到 1980 年,苹果已遍及全省各县,成为各地的主栽果

树,各县苹果株数都在万株以上,而栽植 10 万株以上的县为 49 个,其中有

15 个县超过 100 万株。全省苹果株树和产量已从 1952 年的 508.9 万株、8425

万公斤,增加到 1980 年的 5207.9 万株和 61065 万公斤。形成了辽南、辽西两个商品苹果集中产区(表 22)。

辽南产区,包括大连市、营口市、鞍山市,是全国和辽宁省苹果生产的老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苹果出口基地。这一地区苹果的生态条件适宜, 年平均气温 8~10℃;年降水量 600~700 毫米;1 月平均气温-5~-8.6℃, 最低气温-21~-30℃;≥10℃积温 3600℃左右;无霜期 170~180 天,对苹果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本区苹果品质优良,单株或亩产都高,亩收入一般比辽宁其它地区高 1~2 倍。

建国初期到 60 年代中期以前,本区苹果产量常占全国的 70%

辽宁省 1980 年百万株以上苹果县生产概况

表 22 (亩、株、万公斤)

项 目

县 别

苹果园面积

苹果株数

结果株数

苹果产量

复 县

399585

8501181

4518184

1642335

盖 县

279380

6167657

4001574

1450050

新金县

219623

4374245

2294833

723215

金 县

118630

2485721

1200227

426370

海 城

112744

2207478

369309

234055

绥 中

132147

2782623

925396

204885

庄 河

126287

2632687

1034011

170375

营 口

78886

1454492

879379

420970

锦 县

51740

1025364

723567

69035

锦 西

41232

958825

338367

38955

朝 阳

82656

2337932

410718

66120

建 昌

36872

1473075

288756

34130

凌 源

37364

1239733

271735

31560

喀 左

38301

1190006

127711

13800

北 票

42324

1164149

166533

18640

左右,是全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和出口基地。以后由于我国北方各省,特别是山东省苹果生产迅速发展,而辽宁对本区发展苹果的优势又未能充分利用等原因,所以,从省内看,本区苹果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从全国看则发展不快,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目前本区的苹果出口量虽然占全国的 50%以上,但产量则下降到占全国 20%以下。

本区的瓦房店市(原复县)和盖县是全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县,新金县居全省第三位,1984 年 3 县苹果产量分别为 18556 万公斤、15676 万公斤和 9516 万公斤,合计约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 65%,再加上其它县区,约占全省的 80%。从苹果的收购量和出口量看,辽南地区 1983 年分别占全省的92.9%和 97.5%。尤其大连市各县区与盖县,分别占全省苹果收购量的 86.6

%,出口量的 92.4%。

辽西产区,包括锦州市和朝阳地区各县,历史上是辽宁省和全国著名的白梨产区。

本区苹果生产的生态条件,在热量方面与辽南产区相近,但降水则更为短缺。以绥中和朝阳为例,两县年平均气温分别为 9.1℃和 8.5℃,1 月平均气温为-8.3℃和-11.0℃,1 月最低气温分别为-23.3℃和-31.1℃,≥10℃积温均为 3600℃左右,年降水量分别为 645 毫米和 480 毫米。也很适于栽培苹果。解放以前本区苹果很少,只在锦州、兴城一带铁路沿线有些苹果园,解放后到 1952 年,锦州市苹果总株数合计仅有 8.2 万株,其中结果株数 3.98

万株,总产量 95 万公斤;朝阳全地区苹果树只有 3022 株,其中结果树 1474

株,总产量为 2.5 万公斤。

本区苹果在 60 年代以后才得到较快发展。到 1980 年,锦州市和朝阳地区的绥中、锦县、锦西、朝阳、建昌、凌源、喀左、北票等县苹果的株数都超过了 100 万株;各县苹果产量达数百万公斤。1980 年,仅绥中一个县的苹果总株数即达 278.2 万株,产苹果 2048.8 万公斤,分别为 1952 年锦州市、

朝阳地区合计苹果总株数 8.5 万株的 32.7 倍,总产量 97.5 万公斤的 21 倍。

1983 年,锦州、朝阳两地区的苹果收购量 3341 万公斤,出口量 100 万公斤, 已分别占全省的 7.1%和 2.4%。已经形成为辽宁省的另一个苹果集中产区, 并逐渐成为新的商品苹果生产基地。

辽南和辽西苹果产区地属丘陵山地,果园大多分布在比较平缓的丘陵坡地,这无论是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发展山区经济,还是加速农业转向商品化生产来看都是合理的。同时,山地果园与平地比较,山地的光照强,通风和排水良好,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山地的日较差较平地大,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的积累也比较多,因此,山地苹果着色好,质量高,并耐贮藏,还可以提早结果。在冬季较寒冷地区,充分利用山间的谷盆地等小气候条件建立果园,也是保证苹果树安全越冬的一项主要措施。山地果园的不利条件是土质一般比较瘠薄,保水力差,更易于旱。特别是辽南、辽西山地果园的土壤, 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板岩、片岩等风化的山石土、山沙土、土层厚者达 1 米以上,薄者仅 5~10 厘米,土壤保水力差,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多在 1% 以下。因此栽在土层薄的山石土、山沙土上的果树,如不进行果园基本建设, 则树势发育弱、产量低。辽南、辽西果区在改造山地果园不利条件方面,多根据不同的地势和生产条件,采取放树窝子、修筑梯田、撩壕等,以加深土层,改良土壤,保水、保土。

加速商品苹果基地建设,是辽宁苹果和其它水果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向商品经济转化,正在加速以大连各县市

(区)和盖县为主的辽南商品苹果基地和以锦州市沿海丘陵为主的商品苹果基地的建设。预计辽宁苹果生产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它在全省水果生产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朝着更加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