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中国时期

解放后从“一五”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在辽宁进行了以鞍钢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改造和建设,加快了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城镇发展较快。工业化成为辽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很快把曾被帝国主义蹂躏了几十年,被国民党破坏几年,千疮百孔的旧城市,改容换貌建设成为美丽富庶、繁荣兴盛的新城市。与过去对比,城市地理出现如下特点:

  1. 城市性质和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重工业城市多,省辖市多, 市辖县多的现象。

解放以后,对旧城市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城市殖民地和消费城市性质。由于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工业大规模建设,使本来城市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工业结构更为突出,出现辽宁重工业城市多的现象。13 个省辖市城市工业结构除丹东、辽阳、营口 3 个市外, 其它城市重工业比重都超过了轻工业。在 13 个省辖市中已全部实现了以市带县建制。

  1. 城镇的数量和人口不断增长,旧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又出现许多新城镇。

建国初期全省仅有 10 座城市和 47 个建制镇,到 1985 年底,全省城市已

经发展到 17 座,建制镇 392 个,分别增长 58%和 7.3 倍。全省城镇人口从

1949 年 442.8 万人增长到 1985 年 2162.7 万人,增长了 3.8 倍,占全省总人

口的比重从 24%增加到 58.6%。辽宁省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辽宁城市总人口 1363.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 36.9%,平均每个城市 80

万人,比全国平均每个城市人口 65.5 万人高 14.5 万人。城市人口总数在全国仅次于山东省占第二位。

最近几年建制城镇的数量和人口有较快增长。1983 年有建制镇 103 个, 区镇人口 314 万人,到 1985 年底发展到 392 个,人口 406.7 万人,分别增长

2.8 倍和 22.8%,这种状况在全国也少有。

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又新设和形成了一些新城市。解放后新设了朝阳、铁岭、盘锦等省辖市和瓦房店、海城、锦西、北票等县级市,其中铁岭市是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新设置的和新形成的镇为数更多,如新兴的工矿牌楼镇、交通新港镇、集市贸易茨榆坨镇等。

  1. 城镇体系中特大和大城市以及建制镇比重大,中、小城市比重小。1985

    年辽宁 5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和大城市有 7 个,占城市总数 41.1%,

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64.1%。建制镇 392 个,占城镇总数 96.3%,人口仅占城镇总人口 18.8%。而中等城市有 8 个,人口 318.63 万人,小城市仅有 2 个, 人口31.66 万人,二者分别占全省城市总数的47%、11.7%和人口总数的22.5

%、2.2%。辽宁城镇体系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很不利。

总之,新中国时期是辽宁城镇发展最关键时期。除原有的城镇得到程度不同改造和扩大外,又兴起了一批新城镇,使辽宁成为全国城镇数量较多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