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曲线图的判读

**解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图示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揭示要素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建立确切的空间概念。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距,常对表示某地理要素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几何曲线的判读是粗枝大叶,观察多注重表面现象,造成不少失误。特别是对动态曲线图象相似情况下的判读,就更有迷惑性。这就需教师教会学生用图、读图, 使学生能够具有判断的能力。现以河水补给中的几幅曲线图为例。浮光掠影地粗粗一看,图 3-5、6 两图象的几何曲线似乎差不多,实际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河水补给形式。为了让学生能

准确地读图,方法上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首先让学生明白图形所表现的地理要素的关系:一般以横轴表示时间顺序(各个月份),纵轴表示河流流量, 曲线表示该河流多年各月河水平均流量的变化。读图时针对性的目标是曲线的水量变化和汛期高峰表示的月份与流量的大小。在这些

汛期高峰表示

曲线表示的

水量变化

主要补

给形式

河流径流季节

变化的特点

我国的

分布地区

月份

流量

A

5 月

2000 米

3/秒

水量变化大

雨 水

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

东南部

B

7-8 月

400 米 3

/秒

水量变化缓

1-2 月断流

冰雪融

与气温变化一致

西北部

数据的基础上就可判读出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假如再通过列上表比较,记忆就更为深刻了。同样的道理,可以对双峰的几何曲线图象进行判读(如图 3-7),第一个汛峰在 3~4 月份,正是春暖融雪的季节,第二个汛峰在 7~8 月份,正是我国普遍高温多雨的夏季,从“融雪”和“雨季”二个因素上可以判断是东北地区的河流。同时在二个汛峰高低所表示的水量,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河流应以雨水补给为主。但学生往往会有个错觉,认为凡有二个汛峰曲线所表示的河流都在东北地区。为了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增加了图 3-8 图象的判读。根据其曲线变化所表示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可以知道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第一个汛期发生在 6 月,正值夏季风北进、形成江淮之间的梅雨季节,7 月雨带北移而进入伏旱天气,所以水位降低,8~9 月正是台风季节和锋面在南方的活跃时间,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造成第二个汛期,可见这是长江流域的河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把曲线图与有因果关系的图示重叠起来进行直观教学,通过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有关地理事物的成因。这种复杂的重叠关系图,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明显比用文字描述更方便,更清楚。如“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与“地球上气压带的气流运动与天气的示意图”叠加起来,通过读图把温度和降水二个气候因素有机结合,分析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规律就一目了然。如果能对课文做好预习的话,再通过这叠加图上几个观察点有目的的判读,列表写出其观察结果,然后总结各纬度盐度分布规律就顺理顺章了。列表分析如下(见下页表)。

从表中得出结论是: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纬度位置

盐度情况

影响盐度的气候因素分析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较

A

赤道附近

稍低

34.5%

温度高,蒸发旺盛,对流旺盛, 降水丰沛

P > E

B

回归线

附近

最高 36 ‰

蒸发强烈,副高的下沉气流,降

水少

P < E

C

副极地

附近

最低< 34 ‰

温度低,蒸发弱,副极地上升气

流,降水较多

P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