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非地带性因素?它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象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 带性规律,故叫做非地带性因素。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叫做非地带性,如湖沼、绿洲的分布,都不具有地带性,是呈现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不同。地带性因素,是影响形成地带性特征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大气环流。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

  1.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 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虽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 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那个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1.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坡(珠穆朗玛峰附近)的雪线比北坡低?

    解析:**在高纬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附

近降雪量与消融量相等。在雪线以下温度较高,消融量超过降雪量,使每年降雪全部融化。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降雪量超过消融量,而使降雪不断积累。由于各地气温、降雪量和地形等具体条件不同,雪线高度也随之变动。一般地说,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温度高,雪线也高。在同一山体,一般情况下,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背阳坡。

另外,降水的多寡也是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重要因素,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

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喜玛拉雅山南坡(珠穆朗玛峰附近),处在北印度洋西南季风潮湿气流的迎风坡。喜玛拉雅山南坡降水量在 2000~3000 毫米以上,雪线高度在 4500 米左右;而北坡降水量一般只有 600~800 毫米,雪线大多在 6000 米左右。个别地方达 6200 米,因此,降水丰富的喜玛拉雅山南坡(属海洋性冰川)比干燥少雨的北坡(属大陆性冰川)雪线高度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