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角是怎样变化和分布的?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和原 理是什么?

**解析:**太阳高度一般是指一个地方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 角就是太阳光线对于观测点地平面的交角,即观测点的地平面到太阳的仰角。世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在同一季节和同一日期内,由于纬度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着日期和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引起的。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一般是从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向南北侧计算的。在太阳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 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该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因纬度不同而分布的规律是:春秋二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6 月 22 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12 月 22 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每年 6 月 22

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每年 12 月 22 日前后达到最小值;在南回

归线以南的地方,每年 12 月 22 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每年 6 月

22 日前后达到最小值;在南、北回归线上的各地,每年有一次受到太阳直射;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每年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地球上的其它地方全年均无太阳直射。

计算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应该知道该地的地理纬度。我国在北半球,因此我国各地均位于北纬。各地的地理纬度一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获得。

第一,查找地理资料:我国大中城市的地理纬度,可在许多地理资料上找到。

第二,从地图中量算。尽可能找一个大比例的中国地图上量算出该地到赤道的距离,算出该地距赤道多少公里,然后被 111 公里除即得。如利用中

国地图册,在 1∶30 000 000 的中国政区和交通图上,量得枝城到赤道的图上直线距离为 11.l 厘米,实地距离则为 30 000 000×11.1=3330 公里。纬度 1°的长度平均约为 111 公里(纬度 1°在赤道附近长 110.569 公里,在纬度 85°附近纬度 1°长约 111.692 公里,故纬度 1°的长度大约平均为 111 公里)。因此枝城的地理纬度大约是 3330÷111=30,即北纬 30°。

第三,利用北极星测量地理纬度。在晴朗的夜晚,利用量角器测出当地地面到北极星的仰角,仰角的度数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计算一个地方太阳高度的公式是:

H=90° - ϕ + δ

H为正午太阳高度,ϕ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求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时,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δ为正值;如果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δ为负值。

公式中为什么以 90°为减和加的基数呢?请看以右图示例题:

图 1-39 春分日和秋分日图示例题:A 为观测地点;BC 线为 A 点的地平线(圆上的A点切线);AO线为A点到地心的直线;ϕ为A点的地理纬度; AO 线垂直于 BC 线; OA 的延长线为法线 (垂直于 A 点地平的线);H为A点的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为平行线。ϕ角 = ϕ′角(同位

角)。设A点的地理纬度为45°N。δ=0°(太阳直射赤道)。因H + ϕ′

′=90°,所以当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A 点的 H=90°-45°+0

°=45°。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δ为 23°26′(正值)。 A 点的H=90°-45°+23°26′=68°26′。

图 1-41 冬至日图示例题: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δ为-23

°26′(负值)。A 点的 H=90°-45°-23°26′=21°34′。

又例: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或冬至日正午,观测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出现δ>ϕ,太阳高度H>90°的情况,公式则为180° - H。例如:夏至日正午,观测点为 10°N,求 10°N 的 H, 则为:10°N 的 H=180°-(90°-10°+23°26′)

=180°-103°26′=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