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中地理课本中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的星座只提有 三个?

**解析:**这里,我们主要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一)组成该星座的主要恒星的亮度

恒星的亮度,一般用绝对星等和视星等来表示。视星等是人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恒星亮度。它一般可分六等:最亮的叫一等星;肉眼勉强能观测到的为六等星。星等每增加一等,亮度变暗 2.512 倍。所以人们规定:亮度为0.6~1.5 等的星算作一等星;1.6~2.5 等的星算作二等星;其它以此来推。当然,天空中还有更亮的天体,则就用负星等表示了。例如:南半天的天狼星视星等就为-1.6 等;满月时的月亮视星等则为-12.7 等。在天球上,北赤纬 60°至北天极的主要星座有大熊座(视星等达 2 等的有 5 颗星)、小熊座

(视星等 2 等的有 2 颗星,其中一颗就是北极星)、仙后座(视星等 2 等的

有 3 颗星)、天龙座(视星等达 2 等的只有一颗,3~4 等的却有 14 颗)、仙王座(视星等 2 等的一颗也没有, 3~4 等的有 13 颗)。相对来讲:北赤纬 60°至北天极之间的较亮星座就只有大熊座、小熊座和仙后座,而天龙座、仙王座的亮度要比上述 3 个星座暗 2.5~6 倍多。而观测者用肉眼观测往往总是先看亮星所在的星座,所以天龙座、仙王座一般不易观测到。

(二)观测者所在地的纬度及有关条件

观测者所在地的纬度为什么非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呢?在低纬行不行呢?我们来分析图 1-1 便可知道:假定观测者的位置在 30°N,则垂直天顶和天底的铅垂线平面——地平圈面在天球上就同南、北赤纬 60°的线相切, 南赤纬 60°至南天极的广大地区内(即恒隐圈内)的星座,在 30°N 的观测者永远看不到。而在北赤纬 60°至北天极之间的地区内(即恒显圈内)的星座则永不落,终年可见。恒显圈与恒隐圈之间的星座则随着天球的周日视运动的变化而变化,要一年后才能全部观测到。若观测者的纬度位置不断增大, 则恒显圈不断扩大,直至可到地平圈重合于天赤道,则观测到的明亮星座可达 20 多个,而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也是终年可见。这时南天的星座全部在恒隐圈内,终年不见。若观测者的纬度位置不断缩小。则恒星圈与恒隐圈的范围不断缩小,大熊座和仙后座就不能终年可见。假定观测者的纬度位置在赤道上,则地平圈通过南北天极,观测者在晚上能观测到的只是北半天和南半天的星空,北赤纬 60°至北天极的星座就不能终年可见,须在一年后才全部见到。

另外,观测星空时有时还要受到大气扰动、大气清洁度、月光、地面障碍物等条件的影响。实际上,在地平圈附近的星座也很难观测到。当然,这里还须指明的是,由于教材自身的要求,所以课本中就只提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 3 个星座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