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

  1. 违反纪律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原因

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者对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成指导行为的信念。

学生在行为中是否遵循教师向他们提出的纪律要求,往往以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这些纪律要求为转移。当某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理解或不能

正确地理解纪律要求时,这些学生就可能违反纪律。例如,有的学生不了解在上课时要先举手并得到教师同意后才能发言的必要性,就可能在教师提问或其他同学回答等情况下,任意地发挥自己的看法,认为违反课堂纪律是“勇敢”行为,因而违反纪律。有时,某些学生虽然正确地理解了纪律要求,但是遵守纪律尚未转化为他们的信念,也可能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

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教师要通过说明或具体的范例,逐渐地使他们对纪律要求达到正确的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使理解转化为信念。

  1. 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需的习惯或有不良旧习惯

养成在一定场合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于实现纪律行为是必要的。有时,尽管学生正确地理解了纪律要求,也想履行这些要求,但由于没有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仍可能违反纪律。另外,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往往是学生违反纪律的根源。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习惯,可能是由于教师或家长虽然讲清了纪律规定的道理,但实际训练没有跟上去,未能坚持不懈地要求学生按一定方式去行动,或者虽坚持要求学生执行规定,但并未注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因此,所期望的习惯在学生思想上就不可能形成。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在激发他们相应的动机和组织他们实际练习的基

础上,培养他们必要的良好习惯,或者消除不良习惯形成的条件,同时建立有关的好习惯。

  1. 意志、性格上有缺点,未能履行纪律要求

学生已经形成的意志、性格特点,制约着他们的行为。在违反纪律的学生中,有的就是由于形成了如执拗、任性、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等不良的性格特点,结果往往与教师所提的纪律要求背道而驰。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且好模仿,他们很容易为一些偶然的在他们看来是新奇的事物或有趣的幻想所吸引,也往往会毫不考虑地模仿其他同学的言行。因此,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常常在新奇事物或别人言行引诱下,不能控制自己而违反纪律。

一般说来,学生意志、性格上的缺点主要是与不正确的教育联系着的。例如,学生的执拗常常是一味的批评和不公正的责备或惩罚的结果,而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自我严格要求则可能和学生不能自制是他们的神经活动有不可遏止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给这种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训练,他们仍能形成必要的自制力。可见,对于这些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一起改进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性格。教师也要使这些学生认识自己意志、性格上的缺点,并激发他们改正的决心。

  1. 不能满足特殊爱好或过剩精力无处发挥而违纪

学生(尤其是少年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喜欢活动并且常常具有某种爱好。如果学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未能满足他们适当的活动需要,或者未能照顾到他们的特殊爱好,使其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自找出路,从事他们所爱好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精力。而这些活动当其与学校的正常生活发生冲突时,就会造成违反纪律。

对于这种学生,首先应当了解并设法满足他们的正当爱好。比如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在学生集体的其他活动中,使这些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要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不管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当前的学习都是必要的,或者设法使其爱好的活动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组织他们参加各种

适当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又可以通过活动实现对他们的教育。

  1. 对教师及其提出的纪律要求抱“反抗”态度而违纪

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教师如果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某个学生, 而这个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了反感时,教师和教师的要求就被他认为是吹毛求疵、嘲笑和不公平。因此,他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提的要求产生“对抗”态度,有意地不去遵循。有时教师实际上并不存在上述缺点,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产生误解,那么他也会产生“对抗”态度而破坏纪律。

消除学生已经产生的上述态度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应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在前一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公正、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在后一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学生的误解。不管哪种情况,首要的是设法使这种学生确信教师对他是善意的。

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所以对学校纪律抱对抗态度,可能是受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思想意识。对这样的学生,仍然需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来影响、改正他们的思想意识。当然,有时对个别学生采取批评或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