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生”关系的形成与教育效能

师生关系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它既是社会制度在学校自觉自愿中的个体体现,也是教师建立威信和决定威信性质的客观基础。封建社会师道尊严,教师对学生任意赏罚,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只能绝对服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的关系,一切都商品化了, 知识也成了商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受到“金钱关系”、“雇佣关系”的影响。

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最健康的师生关系。在学校中形成尊师爱生的风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里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概述一下这种关系的形成及其对教育效能

的影响。

尊师与爱生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敬能增加教育工作者的光荣感,会更加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更加自励,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完善的榜样。而学生受到有威信的教师的关怀会尊敬教师, 努力地学习教师的知识,仿效教师的品德。

从尊师方面看,只有尊师,教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形成尊师的风气,依赖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受尊敬的条件,即前面讲过的教师威信形成的条件;二是学校应当把尊师列入学生守则,不仅要教育学生尊师,奖励学生尊师,而且要维护教师的尊严,支持教师的工作,同不尊师的现象进行斗争;三是社会、家庭要尊重教师的工作, 要给予教师以一定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反之,如果把教师看作“教仆” 或低微的职业,就会使学生看不起教师。这样,对教育工作就不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国家现在授予教师以各种光荣称号,使他们与工农兵、科学家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许多家长也教育子女尊敬教师,这些都是树立学生尊师思想与培养尊师行为的客观基础,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因此,还要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重大意义,继续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并造成全国上下尊师的舆论。

从爱生方面看,爱生能促进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取决于教师热爱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经验都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他们不抱希望,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品行便会一天天变坏。尽管有某些例外,但总的趋势是如此,这种影响叫做“教师期望的效果”。因为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 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与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的行为。反之,受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因而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甚至在学习或品行上表现“破罐破摔”,不求进步。可见教师的爱生,特别是爱护关怀后进生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爱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这种感情的产生依赖于下列因素:关心社会主义的前途,认识培养接班人工作的深远意义;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儿童与青少年具有积极向上、活泼热情和纯朴可塑等本质特点。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效,普遍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能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爱生是接近和教好学生的前提之一,怀有探索教育规律的愿望和志趣;教育工作受到社会与家长的重视和表扬。

总之,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关系是关系到提高教育效能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是教育心理学必须进一步研究的课题。